关于面条最早起源于哪里这个问题,意大利和阿拉伯已经争执了一个世纪。

然而就在他们争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拥有了面条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改变了我国历史,也从此平复了意大利与阿拉伯之间关于面条的“战争”。

它的出现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创造面条的国家,一下子比意大利和阿拉伯争论的时间早了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考古专家们都沉浸在发现这碗面条的喜悦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专家们检测后发现,这碗面条居然不是用小麦做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之前的推断都是错误的,这一碗淡黄色条状物不是面条?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历史只是一个乌龙?

让我们带着疑问,跟随考古人员回到这碗面条的出土地——青海省喇家遗址。

古墓中发现一碗四千年前的面条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黄河上游的一个河谷小盆地里,它是由灾难性地质灾害,譬如地震、山洪、泥石流等摧毁沉积而来的。

这些地质灾害带来的泥沙堆积、掩埋和密封,使喇家遗址中的文物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喇家村的村民们向当地政府反映,他们在农耕时经常会挖出来一些陶瓦碎片和石块,甚至还有一户村民在自家农田里刨出来一块残缺的玉石。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迅速组建了一支队伍前往青海省喇家村进行实地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地村民们的带领下,考古学家们初步确定了喇家遗址的位置,并于1999年末开始,对喇家遗址展开了深入的清理和挖掘,经勘测确定了喇家遗址距今已愈四千年之久。

经过三年不间断的挖掘和考察,考古学家们发现喇家遗址在四千年前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史前部落,那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房屋遗址,这些房屋遗址中埋藏着许多生活工具,比如石头、陶碗、玉环等,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房间”中发现了大量的粮食种子,这让考古学家门无比兴奋。

为了方便之后的考察工作,考古学家们将这些“房间”用阿拉伯数字做了编号,而那碗拥有四千年历史的面条,便是从第20号“房间”里出土的。

2002年11月,考古学家们向往常一样在房屋遗址中挖掘考察,大家全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清理挖掘到的文物,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影响到这些文物的安全出土。

四周一片静悄悄,只有专家们清理文物的“沙沙”声,就在这时,20号“房间”里突然传出来一声十分激动的欢呼声:“面条,是面条哎!

众人闻声赶去,原来20号“房间”的小王在清理屋子时,瞥见屋子的旮旯角落里有一一片灰白色的瓦片,走近一看,是一只倒扣在土堆里的陶碗。

一开始,小王以为这只是一只普通的陶碗,他带上手套,一手拿着毛刷,一手拿着小铲子,兢兢业业地将陶碗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然后十分小心的将陶碗轻轻拿起放在一旁,准备清理干净后拿回实验室。

但是,就在小王刚准备起身时,他发现陶碗倒扣的泥土中有些不对劲!

由于年代已久,倒扣的陶碗在拿起时,碗中的东西连带着泥土一起牢牢地固定在了地面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奇怪的是陶碗下的这一小堆泥土却与其他不同,它的顶部有一些圆圆的条状物缠绕在那里,看起来就像是几根面条!

没错,就是面条!

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的小王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面条,是面条唉!”他在20号房间里激动地大声呼喊。

众人赶到后,考古研究员蔡林海第一时间便拿出相机拍了照片,这些细细的淡黄色的条状物质交叉缠绕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喇家村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们一时也不能判断这究竟是不是面条。他们将这碗“面条”连带着泥土装进了保鲜袋,然后又重新放回陶碗里,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

如果这些淡黄色的条状物质真的是面条,那这势必重新书写历史,面条起源于中国这个事实将无人可以撼动!

揭开这碗神秘面条的面纱

“碗拿过来的时候,里边已经没有面条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晓燕十分痛心地说道。

“所有的面条全部不见了,你想啊,它在下面埋藏了几千年,然后你一打开,一下子就氧化了。”

原来,当考古专家们兴冲冲地带着这碗面条从青海赶回北京后,这碗面条居然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凭空消失了!

本来食物就不容易保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四千年前的面条标本,这才看了几眼,居然就这么消失了,这让大伙都十分沮丧。

就在整个研究所都因为这碗面条的消失而变得低沉起来时,有人却发出了一声欣喜的欢呼。

原来,总觉得不太甘心的吕厚远研究员忍不住把陶碗里的土又给翻了一遍,他总觉得这些面条不会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就会发得一点不剩,沉寂了四千年都没有消失,如今总得留下点什么。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翻腾,他还真的找到了。在陶碗内的沙土中夹杂着小小的一段淡黄色圆条,虽说只有一小段,但总比没有强。

研究院里又重新活跃起来,鉴定工作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样本实在太少,鉴定速度必须越快越好,吕厚远心里一琢磨,与其没有目的推测,不如从最有可能做成面条的作物去推断,这样的话,只要确定了这碗淡黄色条状物的主要构成,不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面条了吗?

吕厚远研究员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时间,避免面条标本再次挥发后,他们手足无措。

说干就干,大家走访了青海省民和县当地的村民,得知他们那里的民族基本上都是以面食为主,而且由于民和县位于海拔1800米的高寒地区,当地人民种植的主要粮食就是抗旱的小麦

这么一来的话,当地人基本上都是用小麦磨面粉做面食,这正和吕厚远想象中的一样:“一开始我们几个都认为这碗面条是用小麦做的,因为目前都是用小麦做面条嘛。”

那么,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究竟是不是用小麦磨粉做成的呢?

考虑到样品的标本实在有限,而研究员们也不敢百分百确定这碗面条就是由小麦做成的,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后,研究员们决定采用“淀粉粒分析”的方法,通俗的说就是通过检测样品的内部环境构造,来判断这碗面条是否和小麦的细胞结构相吻合。

如果这些淡黄色的条状物质真的是面条,那么这个陶碗内的土里一定含有淀粉。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将陶碗中的土壤当做标本进行检测,这样就完全不用担心样本随时面临挥发的难题,而且检测数据也会更加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大家满怀期待的时候,检测结果给众人泼了一身冷水。结果显示,这碗淡黄色条状物和小麦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很明显跟小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麦的细胞结构是像铁饼一样的形状,大小一般都是30到40多个微米,而这碗面条检测出来的细胞形状是一个多面体,两者丝毫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副研究员杨晓燕如是说道。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之前的推断都是错误的吗?这碗淡黄色条状物莫非不是面条?

就在大家伙纳闷的时候,一个专家突然提出,在民和县考古时他们曾在房屋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碗面条可能是用其他作物制作的呢?

这个专家的发言让大家瞬间反应了过来,他们只想着小麦可以做面条,却忽略了可以做面条的农作物绝不仅仅只有小麦呀!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能够做成面条的作物那可就多了,像燕麦啊、荞麦啊、鹰嘴豆啊、玉米啊等等,这些农作物都能做出来既劲道又美味的面条。

想到这里,研究人员们立刻开始排查可能制作成这碗面的农作物,参考喇家村遗址一流的农作物的种子,以及走访当地村民百姓,再结合四千年前的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当时能够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并不多。

如此一来,研究员们的排查范围顿时就缩小了许多,经过半年时间的提取和整理,他们初步将目标定在小米,黄米,玉米和荞麦这四者之间。

经过进一步的检测,吕厚远发现这碗淡黄色条状物的细胞组织结构与小米和黄米的极为类似,也就是说,它极有可能是就是由黄米和小米制作而成的一碗“杂粮面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事情好不容易有了眉目,专家们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瓶颈,几乎到了进行不下去的地步。

原来,小米和黄米不仅长相极难分辨,就连细胞的组织结构也极为相似,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很容易的将黄米和小米加以区分。

可是如果不能确定最终的组织成分,还是无法证明碗中的这些条状物质就是面条。为了揭开这碗面条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再次对它进行了“淀粉粒分析”,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反复检测,仔细观察,吕厚远终于有了结论。

到目前为止,植硅体、淀粉、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证明这碗面条就是用小米做的!”吕厚远研究员激动地说道。

小结

世界上第一碗面条居然是用小米做的!

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小米这种十分粗糙且不具有粘性的农作物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制成面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古人是用什么办法将小米制成面条的呢?

而且面条极难保存,长期以来就缺乏面条起源的直接证据,也正是因为这样,意大利和阿拉伯这两个国家才会因为谁的国家更早创造面条这个问题而争论不休。

那么,在青海省民和县发现的这碗面条究竟是不是世界上第一碗面条呢?会不会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面条的出现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从考证,也不得而知。但喇家村遗址的这碗小米面条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古代食物遗存,也是迄今为止有证可查、有据可依的世界上最早的一碗面条。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饮食历史文化,也对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