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禾楼舞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者的面具生动活泼、滑稽可爱。

风和日丽的午后,在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的五显庙前,南都、N视频记者与一群神秘的舞者相遇。在锣鼓与唢呐协奏的独特曲调中,舞者们摆手、拧身、踏足,随着曲调的高低起伏舞动,缓缓聚散。

起源

感念禾花仙女  中秋前后跳禾楼舞

关于禾楼舞的起源,民间有一则神话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连滩一带种的水稻仅有空壳,使得连滩连年饥荒,民间饿殍遍野。有一年,歌仙刘三妹路经连滩,了解情况后心生不忍,就告诉了连滩人民要唱歌跳舞来感动天上的“禾花仙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人们一连三昼夜地唱歌跳舞,“禾花仙女”果然被感动了,便把自己的乳汁挤出来,灌进了空壳的稻穗里。从此,稻穗结实饱满,连年获得丰收。

此后,为感念禾花仙女的恩德,每年中秋节前后,稻谷丰收的时节,连滩人民都会聚集起来,在禾秆、竹木搭成的禾楼上,举行盛大的“禾楼舞”仪式,以感谢神灵保佑,这就是“禾楼舞”的雏形。

据广东云浮郁南县非遗中心主任潘媚介绍,禾楼舞是郁南县连滩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变

面具滑稽可爱,多为善面和丑面

禾楼舞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百越人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有着极大的意义,对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因先祖以种稻为生,对耕牛格外崇拜,因此领舞者手持牛头杖与铜铃,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间黄披肩,扮演巫师的角色,带领民众起舞向天神致谢。其他表演者们则脸上戴着假面具,头顶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围绕着领舞者翩翩起舞。

“实际上,以前巫师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用歌舞来‘降神娱神’,巫师大都能歌善舞。”潘媚解释道,早期的祭神舞,先祖们会戴着狰狞的面具,拿着火把,沿门跳神驱疫,借鬼神之名将危害人们的邪魅赶走,祈求人丁繁衍、农业丰收。禾楼舞,不仅仅是祭祀求神的舞蹈,也象征着先祖对动物、植物和火的崇拜,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在时代发展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逐步走向了没落。如何让传统遗珠适应现代的文化消费市场,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又兼顾传统文化的原始风格,这是一个新的命题。以面具为例,古时候,面具是祭神舞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它有吓退邪魅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狰狞的面具就不太适宜了。在一次禾楼舞的演出中,传承人朱展英发现狰狞的面具吓到了一些小孩子,这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很不利。因此,他翻阅了很多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不违反传统的前提下,对禾楼舞的面具进行了改善,不再青面獠牙、可怕吓人。如今的面具给人亲近之感,多是以生动活泼、滑稽可爱的善面和丑面出现。

传承

推广普及禾楼舞不能操之过急

随着经济发展,当代年轻人为了生存需要,大都选择外出工作。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遇上了“老龄化”问题。“我大哥朱展英80多岁了,我现在年龄也不小了,再去表演是一件很吃力的事。”禾楼舞县级传承人朱焕英告诉记者,“近几年会带着我们团队去各个地方演出,哪里有活动邀请,我们都会积极参与,也是为了禾楼舞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让大家能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

谈及如何推广普及禾楼舞,朱焕英直言这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近几年来,传承人在努力教授,政府也号召各学校的老师学习禾楼舞返校教给学生们。闲暇时,朱焕英还会带领队伍在广场上起舞,常常吸引大批民众观望,甚至加入他们的队伍中。“现在广场舞很流行,禾楼舞不受人数限制,和广场舞有相似之处,大家也是可以通过这个强身健体的。”朱焕英很高兴自己排演的百人禾楼舞受邀到珠海演出,后来虽因疫情暂未成行,但从这一现象说明,禾楼舞开始被更多人认识、接受。

记者手记

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三方协作的力量

近年来,全国掀起了“非遗”热潮,政府、非遗传承人与普通百姓三方合力,将从前所谓“小众”“古老”“不潮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推上了文化消费市场。在这个全民皆是传播者的时代,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全国也有不少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取得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实效。实现“新旧共生”,突破非遗的传承短板,从而实现国际传播,打造中国的“非遗名片”,离不开三方协作的力量。

采写/摄影:见习记者 鹿筱悦 实习生 贾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