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我们熟知的K药,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重要代表性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这类药物有拖尾效应,也就是说,起效后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其持久疗效倍受瞩目。不过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也值得关注,与临床试验不同,真实世界情况错综复杂,会出现一些在临床试验中难以观察到的少见的安全性事件。

病例故事

病例故事

B女士69岁,检查胸部CT发现肺部多个结节异常增大,完善病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她被确诊为IV期肺腺癌。个体化医疗时代,分子检测对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生对其右上肺的活检标本进行了驱动基因突变和PD-L1表达检测,不幸的是,结果都是阴性的,没法用靶向药治疗,用免疫治疗的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随后,医生组织多学科就B女士的病情展开讨论,最后决定为B女士进行全身治疗,以应对肺部出现的多发病变。结合指南和B女士的组织学类型,医生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免疫联合化疗,即K药+培美曲塞+卡铂方案。

经过四个周期的联合方案治疗后,疗效如何呢?影像显示,B女士的多发肺部病变都有缩小,疗效判定为疾病稳定(SD)。随后,B女士接受K药单药作为维持治疗方案。

B女士的疾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直到K药治疗20个月时,出现了鼻孔病变(图1左)。她赶紧到皮肤科就诊,为了明确病因,医生为其进行了组织活检,结果提示是“皮肤结节病”。B女士一直在用K药,而结节病又和免疫紊乱相关,考虑到B女士用了近两年K药且疾病稳定,医生让她暂时停用。同时,皮肤科医生为她成功切除了鼻孔病变(图1右)。

图1. B女士鼻孔病变治疗前(左)和治疗后(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B女士鼻孔病变治疗前(左)和治疗后(右)

药虽停了,但随访还是要跟紧。三个月后,B女士进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略有增大,同时肺部病变维持稳定(图2左)。由于B女士刚刚出现过皮肤结节病,医生十分警惕,因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是肺结节病的特点。

又过了三个月,再次随访胸部CT,发现B女士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一步增大了(图2右)。

图2. 皮肤结节诊断后三个月(左)和六个月(右)随访胸部C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皮肤结节诊断后三个月(左)和六个月(右)随访胸部CT

增大的淋巴结是什么呢?为了求取真相,在完善必要的检查后,医生为B女士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经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病理学的发现证实了医生的猜测:B女士的左肺门、左气管旁、胸膜下、右气管旁、右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存在非肉芽肿性炎症,病理特点与结节病一致。

由于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结节病相关的肺癌疾病进展和症状恶化,因此暂时没有进行针对结节病的治疗。目前,该患者仍在使用K药,疗效监测提示病情持续稳定。

小结与启示

小结与启示

B女士接受K药后,出现了罕见的安全性事件,即皮肤和肺结节病。这为临床免疫治疗不良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病例证据。

结节病作为全身性疾病,可以累及包括肺、皮肤、眼睛等在内的多个器官,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包括结节病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可以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也可以在免疫治疗停止后出现。一旦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表现,要及时告知主诊医生,以便进行及时治疗。

对于肺结节病,常表现为肺门、纵隔等处淋巴结肿大,而免疫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也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有时鉴别会很困难。但二者鉴别在临床上又至关重要,决定着后续治疗策略的选择。那么,此时最好的办法是配合医生取得病理学证据,只有明白了真相,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