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段往事给你听,说我那悲欢说我那情……”这是《咱爸咱妈》电视剧里的一段歌词,我引用一下,就作为今天这篇文章的开场白吧。
本文的主人翁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叫张一民,曾经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还和老队长家的小女儿有过一段婚姻生活。说起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张一民非常感慨也很内疚,他说离开内蒙古多年后,才理解了老队长当年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张一民是1969年3月份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插队落户的,他们六名男知青和四名女知青被分派在杨家圪旦大队第二生产小队,临时住在了二队马棚东侧的那三间土坯房子里,他们十名天津知青算作一个知青集体户。
来到杨家圪旦大队的第一天,一名叫陈海生的男知青就跟二队的杨允成队长闹了一场不愉快。陈海生嫌住在马棚院子里不卫生,他强烈要求杨队长给知青们重新安排住处。杨队长解释说队里暂时没有可供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只能让大家委屈一下,等秋后农忙结束后,再想办法为大家盖新房子。在张一民的百般劝解下,陈海生才肯罢休。因为那一次争吵,杨队长记住了张一民的名字,并指名道姓让张一民担任二队知青集体户的户长。
知青们初来乍到,非常不适应内蒙古的生活习惯,也不会烧炕做饭,杨队长就安排他婆娘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烧炕做饭,并为知青们下了一道死命令,半个月的时间,知青们必须学会烧炕做饭,必须学会挑水打柴,生活上必须学会自理,必须在春耕春播生产开始前闯过生活自理这一关。
杨家圪旦大队至少有三分之人的人姓杨,也有姓郭和姓王的,多半是汉族,三分之一是蒙古族。杨队长当年四十多岁,他皮肤黑红,一脸络腮胡子,别人都以为他至少也有五十多岁。杨队长家三个女儿,杨芹芹最小,在邻村小学读了三年书,后来学校停课,她也就辍学了。
杨队长的婆娘第一天来做饭,他们家的小女儿杨芹芹也跟着来了,别看杨芹芹刚满十四岁,可她什么都会干,能烧火能挑水,还会和面贴饼子,也会蒸窝头。杨芹芹虽然是农村姑娘,可她一点都不腼腆,看到知青就热情地叫哥哥姐姐,还帮着知青们打扫室内卫生。
知青们来到杨家圪旦的第二天就开始跟着杨队长的婆娘学习做饭了,做饭看着简单,实际上也很麻烦,贴饼子还好一些,不用发面,蒸窝头可就不行了,要先发面。发面要掌握好时间,发酵时间不到,蒸出的窝头就像死面饼子一样,要是发酵时间过长,蒸出的窝头就有酸味,只有掌握好了发面的方法,蒸出的窝头才暄腾好吃。
因为张一民是集体户户长,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大家做榜样,张一民首先跟着杨芹芹学会了打水(在马棚那边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学会了烧火,也慢慢学会了和面贴饼子蒸窝头,学会了炖菜熬糊糊,只有七八天的时间,张一民就基本学会了烧火做饭,不光是知青们佩服张一民的学习能力,杨队长的婆娘和杨芹芹也说张一民干啥都有模有样,蒸的窝头又暄腾又好吃,窝头的样子还好看。
过了阴历的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春耕备播生产就要开始了,张一民他们第一天参加生产劳动是在马棚里起圈(把马圈里的马粪挑到场院晾晒),一天下来,大家的肩膀都压肿了,手上也磨起了水泡,感觉身体都快累散架了。回到住处,大家都躺在炕上,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幸亏杨队长的婆娘和杨芹芹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晚饭,要不然,他们连晚饭也吃不上了。
等到第二年的秋收结束后,知青们经过一年多的劳动锻炼,大家才慢慢适应了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生产劳动,大家都说,下乡插队一年多,他们才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从此再也没有人浪费糟蹋粮食了。在杨家圪旦插队落户一年多,知青们也都和杨队长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杨队长一家人的淳朴和善良,深深感动了大家。就连平日里被大家称为“刺头”的陈海生,再也没和杨队长顶过嘴,他说他长到十八九岁,杨队长是他最敬佩的人。
那年冬季,杨家圪旦大队得到了一个征兵名额,为了公平起见,大队书记提议,每个生产队推荐一名知青去公社武装部参加体检,谁能通过体检谁就去当兵。杨队长知道陈海生是个“刺头”,就先问他:“海生,你说咱二队谁去参加征兵体检合适啊?我看要不你去吧。”“队长,我可不行,平时数我表现不好,我没有这个资格。我们知青集体户张一民出力最多,也数他表现好,我觉得咱们二队张一民最后资格。”
就这样,张一民去公社参加了征兵体检,也顺利通过了公社和县里的体检,可最终张一民没能应征入伍,原来他的父亲是走资派,他的母亲是被学校停职的臭老九。因为家庭问题,张一民不光是被剥夺了当兵入伍的权利,后来的招工招干和推荐上大学,张一民都被排除在外。
杨队长觉得这样对待张一民不公平,他就去公社找公社干部理论,公社知青办的郭主任对杨队长说:张一民的家庭问题太严重,这辈子他就别想离开杨家圪旦大队了,你转告他,往后就别想三想四了,就扎根杨家圪旦大队老老实实做一辈子农民吧。就算杨家圪旦的知青都能走,张一民也走不了。”
从公社回来,杨队长对张一民说:“一民,你也不要着急,以后有招工进城的机会,我一定替你争取。”杨队长怕张一民心里难受,他没有把公社知青办郭主任说那些话学给张一民听,他一直都在安慰鼓励张一民,因为张一民是个很勤劳也很善良的好知青,杨队长一家人都很喜欢他。
一晃就到了1976年的春天,张一民到杨家圪旦大队插队落户已经七年了,杨芹芹也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闺女。当年一起到杨家圪旦大队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还剩下四个人,两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男知青除了张一民,再就是陈海生,其他知青都进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七年的朝夕相处,张一民和杨队长一家的关系已经很亲近,已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在杨队长眼里,张一民就像他的儿子一样,他处处都为张一民着想,事事都为张一民操心。张一民也拿杨队长夫妇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他每次去杨队长家串门,不是帮着杨队长家挑水就是扫院子,有时还帮着烧火做饭。当然了,遇到杨队长家有什么好吃的,张一民也不客气。
那年秋后,县粮库招工,杨队长觉得粮库的工作很累,有可能不需要政审,他就替张一民争取了这个招工名额。没想到县粮库招工也需要政审,张一民还是因为他父亲的问题没能通过政审,又一次失去了进城工作的机会。杨队长想让陈海生去粮库工作,陈海生说不想去粮库扛麻袋,他想再等等看。
当时张一民已经二十四岁了,那时农村的孩子二十一二岁就都结婚了,张一民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看张一民进城无望,杨队长就开始为张一民的婚事着急了。
一天晚饭后,张一民到杨队长家来玩,杨队长就说起了张一民的婚事。张一民沉思了半天说:“我也拿不定主意呀,再说了,我父亲还在杨柳青下放劳动,我妈也在停职反省,这事我也不好和我爸妈说啊。”“一民,这么多年来,你大爷(杨队长)一直拿你当儿子,你的婚事让你大爷操办就行了。还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好意思问你,你看你芹芹妹妹怎么样?你要是喜欢她,干脆你俩结婚,搬到我家来住,啥事都不用你操心。”杨队长的婆娘原本就是个直爽人,她说话就如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从不掖着藏着。
听了杨队长婆娘的话,张一民红着脸说:“大娘,我听你和大爷(张一民早就管杨队长叫大爷了)的……”
1977年夏天,张一民征得父母的同意,他和杨芹芹领了结婚证,住在了杨队长家。在外人眼里,张一民就是杨队长家的上门女婿,杨队长却说他是嫁闺女不是招女婿,杨队长还说,等秋后不忙了,就给张一民盖两间新房子,让他俩搬出去住,他怕张一民思想上有负担。
那年10月份,陈海生第一个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就来告诉张一民,让他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杨队长得知张一民要准备考大学,他心里还真不踏实了,万一张一民考上了大学,他担心张一民会变心,那样可就苦了自己的闺女了。
那年年末,陈海生和张一民都参加了高考,结果两个人都名落孙山。不过,他俩都没气馁,都说还会继续努力,继续备战下一年的高考。
1978年2月份,张一民的母亲恢复了工作,她重新站在了讲台上。没多久,张一民父亲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他回到了城里,也恢复了工作。得到父母恢复工作的消息后,张一民跑到公社供销社,买了两瓶酒,和杨队长喝了个一醉方休。
紧接着,张一民又收到了父母的来信,他父母都让他全力以赴,备战高考,争取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杨队长一家人虽然不希望张一民考上大学,可他们也不好阻止张一民备战高考啊。
考虑再三,杨队长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想让自己的闺女和张一民离婚,理由是对张一民这样的女婿不满意。杨芹芹起初说啥也不同意,可后来还是听从了他父亲的劝说,和张一民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张一民又回到了知青集体户,和陈海生住在了一起。陈海生不解地问张一民:“一民,你犯了什么错误,为啥被杨队长赶出了家门?杨队长不该这么做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杨芹芹突然跟我提出离婚,杨队长也逼着我离婚,我一赌气就和芹芹到公社办理了离婚手续……”张一民话没说完,不争气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那年7月份,张一民和陈海生都参加了高考,结果两个人都金榜题名,张一民考上了天津纺织工学院,陈海生考上了天津水利学校。当时两名天津知青同时考上大学,在杨家圪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离开杨家圪旦大队那天,是杨队长赶着马车把他俩送到公社汽车站的,一路上老队长几乎是一句话都没说,到了公社汽车站,杨队长把十几个煮鸡蛋和白面烙饼递给张一民他俩,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泪水说:“这一晃就是九年多,你们都走了,我的心都被你们掏空了……”
在杨家圪旦大队插队落户九年多,陈海生和张一民那是第一次见到老队长流泪。那一刻,张一民和陈海生都流泪了,尽管张一民对老队长还有心结没解开,他还是弯腰深深给老队长鞠了一躬。
一年后,张一民得到了杨芹芹再婚的消息,杨队长给小闺女招了一个上门女婿,是他们二队车把式王大奎家的二小子王东林,王东林比杨芹芹大两岁,勤劳善良人也长得高大结实,张一民对王桂林的印象很好。得到杨芹芹再婚的消息后,张一民心里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张一民被分配到轻工局工作,一年后和他的同学(纺织工学院的同学)领取了结婚证,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幸福又甜蜜,只是一想到老队长一家人,一想到淳朴善良的杨芹芹,张一民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痛。
1999年初冬,陈海生得到了老队长重病的消息,陈海生和张一民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杨家圪旦,杨队长的病情很重,据说是患有严重的胆结石,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杨队长的意思是自己都这个岁数了,就不再花那个冤枉钱了,他想放弃手术治疗。
张一民和陈海生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就把杨队长送到了大医院,全额交了住院费,等到手术拆线后又做了复查,医生说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张一民和陈海生才放心了。
出院那天,张一民问老队长当初为什么要逼着他和芹芹离婚,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道:“那次你和海生说话我都听到了,你父母都希望你通过高考尽快回城,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有责任心的人,你也不会抛弃芹芹。可你不能回城,你父母心里就牵挂你,你心里也会牵挂着你父母。当时吃粮要粮本,农村户口没办法在城里生活,芹芹不能进城,你要是进城了就要和芹芹两地生活,那样的日子也不好过。我想了很多,你和芹芹还有你父母咱们两家人都难受,不如让我们一家难受,所以我才……”老队长说到这里,已经哽咽了。
听了老队长的话,不光是张一民哭了,陈海生也哭了,杨芹芹和王东林都哭了。时隔这么多年,张一民才理解了老队长当年的良苦用心。时隔这么多年,在杨家圪旦村一提起天津知青插队的往事,年龄大的乡亲们还记得当初的情况,因为在他们杨家圪旦村,杨芹芹是唯一一个离婚的女人。
2011年和2012年,杨队长和他婆娘相继去世了,张一民和陈海生都赶回去送了两位老人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张一民和杨芹芹一家还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张一民都会给杨芹芹寄一点钱或一些礼物,他说杨芹芹就像他的亲妹妹,这辈子他都不会忘记这位亲妹妹的。
张一民还说,一段往事一辈子的情,现在老队长不在了,他要把这份情谊在杨芹芹身上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