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一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就连正在直播的央视新闻联播也以“最新消息”的形式插播新闻,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进行了播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在一夜间,全国上下到处都是“莫言”,莫言成了最为热门的人物。有关莫言的图书争相出版,莫言本人的作品更是热卖,就连莫言家乡的住所也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至于对莫言文学方面的评论和研究,则更是火爆非凡。

《人民日报》发文称:莫言用疯狂的语言与现实碰撞,在看似荒诞的作品中透露出隐秘的真实,展示了他的独特世界观。文化部给莫言的贺信中则写道:莫言同志以卓著的文学创作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作家、艺术家自豪的事

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们,则更是异口同声的赞誉。许多专家都认为,莫言获奖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当代作家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甚至曾经对莫言提出过尖锐批判的专家们,也因为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一改之前的说辞,前倨后恭之态极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少数不太和谐的声音。比如上海学者许纪霖发文批评道,莫言没有忠诚于自己的文学信念和价值信念,缺乏信念,存在人格瑕疵。韩德强则更是激烈地写道:对莫言从来没有好感。用欲望否定意志,用下半身否定上半身,用兽性否定人性,用意识流否定结构,用胡思乱想否定现实,用个人否定社会……

李银河则说:个人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但是比王小波的作品还差一点。著名作家马伯庸也表达了跟李银河相似的观点,在被问及“在您心目中,您觉得谁最适合拿诺奖?”时,马伯庸表示:第一个我想到了王小波,可惜死了。还有鲁迅,也死了。当世的作家里面,我觉得余华最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银河是王小波的妻子,两人结缘也是因为文学。早在两人刚刚相识之时,李银河就被王小波的才华深深打动了。当然,李银河也有顾虑,觉得王小波长得丑,怕以后生出来的孩子长得难看。但在王小波的坚持追求下,李银河最终与王小波结为连理。

令人遗憾的是,王小波离世之时,李银河并不在他的身边。事实上,如果李银河当时在王小波的身边,王小波肯定不会那么快就去世。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年仅44岁。根据遗体检测报告,王小波患有心脏病,死于心力衰竭。当晚,王小波从发病到离世,独自在房间里苦苦挣扎了好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当警务人员来到王小波家时,看见王小波用头抵着墙壁,额头上有石灰和撞痕,墙壁上面则留有牙印,王小波的牙缝间还遗留着白灰。如果当时李银河能把王小波送到医院,那么他肯定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

可惜,李银河早在1996年10月份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剑桥大学。王小波本来可以跟李银河一起去英国,但他为了照顾母亲,便留在了国内。而出事那晚,王小波又正好没在母亲那边,而是在和李银河一起买的房子里。

王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第一时间从英国赶了回来。追悼会上,李银河伏在王小波的遗体旁,不断呼喊:小波,你怎么不说话?许久过后,稍微回过神来的李银河朗读了一段《绿毛水怪》中的文字。后来,李银河深情回忆道:

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就如小波的生命,盛开了,经历短暂的美好之后,溘然而逝。但是,樱花至少曾灿烂地盛开过,小波的生命也曾像樱花一样盛开过,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小波留下的最美的身影,便是他的作品,以《黄金时代》为代表。但值得注意的是,李银河眼中的“最美”,是一个客观的评价,还是夸大其词的论断?想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回到王小波的作品本身。下文便以王小波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为例进行分析与解读。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为重要的小说作品,从1982年开始写,前前后后写了10年才最终完稿,倾注了大量心血。《黄金时代》最早曾在《联合报》连载,并于1991年获得该报第十三届中篇小说奖。

但因为《黄金时代》的内容引发争议,直到1994年7月,《黄金时代》才在内地面世。我们知道,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废都》都遇到过删节出版的问题,但《黄金时代》的出版历程比它们还要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责任编辑、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曾回忆,当年她为了《黄金时代》的出版和发行历尽了艰辛曲折。遗憾的是,《黄金时代》历尽艰辛出版后并没有引起国内文坛的重视。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黄金时代》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出版这么难?

《黄金时代》主要讲述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发生的故事。王二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知青,陈清扬则是个已婚美女医生,莫名其妙地背上了“破鞋”的骂名。陈清扬想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于是找上了。但王二却倾向于证明陈清扬就是破鞋。而那次见面之后,又传出了陈清扬和王二在搞破鞋的谣言。

于是,陈清扬又去找王二证明他们没搞破鞋,是无辜的。但王二却脑回路清奇地表示,更希望证明两人的不无辜。结果,陈清扬和王二以伟大友谊的名义建立了亲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王小波没有回避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描写,反而有意突出一些“性”描写。因此,《黄金时代》出版后也没受到文坛的认可。倒是他的杂文,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王小波的文学作品在国内默默无闻,就像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的名字一样。

在杂文《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中,王小波写道:

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既然要允许文学作品对性进行探讨,需要改善的是我们的知识环境,因而没有必要像封建卫道士那样把“性”看得那么神秘、邪恶和秽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在王小波看来,人有多种乐趣,“性”只是其中一种,。在正常的生活中,没有人会把它当作自己的主要生活乐趣。但是,王小波为什么要在《黄金时代》中对此进行大量描写呢?

这是因为王小波不是为了写而写,或者说王小波写的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而是生活、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相统一的形象。他所要反映的是人性被压抑后求解放的愿望,是想把人性归还到人的灵魂中,让人的灵魂处于自由、正常的状态。

在《黄金时代》等小说中,王小波以“性”作为分析人生命运的工具,揭示灵魂、人性在种种压迫之下的人扭曲。《黄金时代》等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扭曲的世界,以及现代人之间存在的孤独、分离状态。如果读懂了这些,对于人生、世界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刻。

在小说结尾处,陈清扬说,这是属于她的黄金时代。关于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可以理解为讽刺,也可以理解为自我肯定。小新认为,陈清扬承认了爱情,就等于承认了所有的罪孽,象征着她和王二所代表的人性的胜利和个体意识的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金时代》等小说中,王小波用反乌托邦笔法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纵然现实像大山一样压着人们,但在王小波的笔下,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纯白诗意和透亮初心,可以找到本真的自我。

王小波告诉我们,在时代和群体规则的重压之下,仍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当我们在追逐那些东西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黄金时代。而那些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