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这几天在台海军事行动给本虎一个新的启发:在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的在于通过围困的方式以武促统,而非通过两栖登陆闪电战的方式进行统一。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美日因素,所以过去最主流的观点就是必须要在15天之内,完成登岛闪电战。如果超过十五天,那么美国的航母编队就会进入西太平洋甚至是台湾海峡,对我国的武统行动进行干涉。甚至目前美军西太平洋主力就驻扎在菲律宾,从菲律宾到台湾的距离,比从关岛到台湾的距离要近得多。极端情况下我们甚至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果台伪军真的拖住了解放军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武统台湾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在台湾进行登陆作战的同时,防御住来自美国方面的介入和进攻。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打后勤。登岛作战不仅是对我国后勤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国护航能力的考验。为了保证陆军上岛发挥足够的战力,解放军必须在海峡两岸之间保留大量的空军和舰队,以维护补给线的安全。一旦无法在美日到达之前占领台湾,那么就必须使用仅剩的军事资源,面对美日的海上介入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当年在二战时期,南云忠一在中途岛上面临的困境。手中能动用的舰载机就这么多,你是要优先挂炸弹保障陆军作战,还是要优先挂鱼雷,确保制海权能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相对于直接攻击台湾,围困台湾就是一个战略上更主动的选择了。围困台湾,意味着我军可以解放出原本用于保障后勤,以及保障海峡制空权的军力,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以一个更加完备的姿态,面对从东太平洋前来的干涉部队。如果美国不来救,那就顺势解放台湾。来救,那就直接以台湾为饵打一个围点打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军方无数次推演得到的结果就是如果中国军队在西太平洋全力应对美日联军入侵,那么他们介入成功的概率低于1%。就像我说的,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对付现在的中国美国该消耗多少物资?根据美国军方给出的推测,不会少于两千万吨,其中包括弹药,燃料,粮食,淡水等等。目前,美国在台湾附近的物资转运仓库还没建好,日韩基地存货有限。长期作战,补给需要从关岛运到台湾,三千公里的路程,两千万吨的物资,怎么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成十次运,每次万吨巨轮两百艘,数百小时不停奔波,美国或许办得到。但问题是我还有17和26,专打海上移动目标,射程2500到4000公里,这些运输船还远在第二岛链就被摧毁了。这时,本来在中国身上的压力将会转移到美国身上。面对被包围的台湾,自己到底是救还是不救。救的话,面对中国沿岸的空军基地和火箭军优势,自身没有多少胜算。如果不救,甚至仅仅是打成了平手。“台独”的痴心妄想就会顷刻土崩瓦解。因为他们依赖的精神寄托和唯一支柱就是美帝。这根支柱了没了,那么“台独”势力就会分崩离析作鸟兽散。

这就是典型的攻守转换:我们主动加入战局就要面临进攻失败的后果,那如果我不加入战局,转而是逼美国人入局,那么就变成美国就要面临主动进攻失败产生的后果。这时美国人要好好琢磨自己下一步要怎么走了。当然,我们还要考虑长期封锁能否最终解决两岸统一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的工业体系大多是制造业和二次加工业,需要从外部运输材料和能源。现在台湾平均每三天才能得到一个外部补给。这也是我们演习只进行三天的原因。

目前台湾的天然气储备只有七天,每天15天,石油储备一个月,平均每三天获得一次能源补给。再说粮食,由于台湾地稀人稠,且土地多为山脉,沿海平原也就一万多平方公里,耕地更是不足12万平方公里。粮食自给率仅有31.7%,一旦中断进口,1600万人的口粮立刻消失。如果台湾被完全封锁,那么他们的海防优势将会完全变成海防劣势。甚至台伪陆军前司令刘湘滨坦言,如果封锁一个月,台湾会死10%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独”当局如果想要保证军队战力,就必须控制民众的燃料和食品供应。时间一长台湾自己就会发生混乱。内部的投诚力量自然会冒头。没了吃的,外部支持又算什么?二战时期,德国也是想这么对付英国的,只可惜那时候的英国有着海军的绝对优势,仅仅是对付一个俾斯麦号战列舰,应该都能调集出来2艘航空母舰和7艘战列舰。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下,封锁英国只是个笑话。而今天的我国在面对台湾的时候,占据兵力绝对优势的是我们这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子兵法曾经讲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所以为而不功才是上策。也就是说,在兵力允许的情况下,将敌人团团围住,只要看到对方无粮无水,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最后还要提一点,海峡对岸的台湾人民毕竟也是我们的血肉同胞,如果能以更低烈度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未来不管是要治理台湾和还是要促进两岸融合都会变得更容易。这次演习正好可以作为未来我国台湾战略的风向标。未来我国的对台策略,将会从惠台变为困台,从无限善意下的和平统一变成以武力促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