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关掉电视机

有个传闻,传播挺快。

有人爆料说:一大批基金经理违规参与了场外期权交易,做老鼠仓,被警方查了。

据说涉事的有300多人,有人还很出名。

传得很邪乎,超出了一般的小道消息范畴。

怎么做的呢?

简单来说,基金经理先用自己的钱,场外买入某只股票的看涨期权

提前埋伏好。

然后再用基民的钱,拉涨相同的股票

因为期权有杠杆,十倍杠杆情况下,股票涨10%,基金经理的收益可能高达100%。

然后,基金经理落袋为安一大笔钱。

如果运气好, 自己赚了基民也赚了,名利双收;如果股价跌了,有基民掩护自己先撤,自己退得相对安全。

。。。

我个人感觉,传闻略有点荒诞。 我不怀疑有个别基金经理,会出现这种破事。

毕竟,基金经理也是人,有血有肉。

要买房+养娃, 面临的诱惑也多。

但大规模群体作案,类似于“300多人涉事”,感觉概率不太大。

没听过,做老鼠仓还大规模呼朋唤友的。 你可以怀疑基金经理的人品,但也不用太低估 他们的谨慎 度。

团体做案 风险挺高。

毕竟,公募基金 的监管挺严格,大数据监管也不是摆设。

现在网上爆料没说细节,波及到的 各家基金公司也在坚决 否认。

我不瞎分析了,等等看有没有更权威的“料”。

这个事讨论热度超级高,和大家心里的火气也有关系——

经过三年疯涨,基金今年表现明显疲软了。

行情一down下来,基金就狂跌,不管是明星基金,还是新锐基金。

今年都变成了落汤鸡。

大伙看自己的基金表现,跟看国足比赛似的,恨不得抽它几鞭子。

“还不如我自己上场呢”

这种情况下,基金一有负面“丑闻”,大伙肯定是一点就着,要抓着不放,趁机大骂的。

“怪不得这么拉跨,原来是有猫腻啊,查,狠狠查”

也算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吧。

当然, 这里面70%要归因于行情本身。不一定是基金经理突然智商下降,突然就 集体人品崩坏了。

不过的确。

基金经理今年真的不怎么提气。

有的是规模猛地上来了,业绩就跟不上了,泯然众人——也可以再观察观察。

但有几种情况,会让人感觉不爽:

1)比如名气一大,赶紧辞职跳槽做私募去了;

2)或者不知道是不是被公司裹挟,一个人名下一大堆基金。老基金还没管明白呢,又发一串新产品。

3)还有人倒是不挪窝也不乱发基金,但好像功成名就已经懒散了,躺平了。

看不出为了“降回撤、提高业绩”做什么努力...

怎样解决呢?

选主动基金,本身就会面临基金经理的 “投资能力+职业操守”的风险。

我们承担这种风险,本来想获得更高的收益。

但事物的发展难料。

也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理财 视野来看——

有些人怀疑基金经理的操守,或许会这么做:

一)只买ETF等指数基金。

ETF会被动跟随第三方编制的指数来买股票,基金经理私下操作空间并不大。

举个例子。

你买白酒ETF,基金经理不太会跳脱出去,自行决定买一个锂电股票。

买ETF大体逻辑就是:

低估了,开始定投;等涨到夸张,就开始卖出止盈。

当然,缺点在于——

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擅长的,是拿alpha收益——跑赢市场。

如果买ETF,通常只能获得beta收益--看平市场了。

二)如果自己经验丰富、风险承受力强,直接买股票。

人心多变。

一个基金经理想跳槽了,或者他失恋了,这些都属于他内心隐私。

外人无从知晓。

(当然,优秀的经理,能管理好情绪和道德)

我现在有时想,相比而言, 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更稳定。

比如一个水电公司, 就是发电卖电;一个商场, 就是收租。它们的商业模式是确定的。

比人性要稳定。

当然, 股票的缺点也明显:

股价起起伏伏需要强心脏。需要你对公司多做研究,有方法、有信仰。

。。。

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 紧密跟踪自己看好的基金经理。

看他的财报、路演、直播、看各种状况下的言论。

有交流的机会多交流一下。

选那些知行合一、 经历过长期业绩考验、有长期超额收益的人。

他们职业履历好、犯错成本更高, 心态和方法论相对更稳定一些。

这需要一点信仰,需要定期跟踪,时时检验。

和粉丝追踪爱豆似的。

得带着持久的爱,才能跟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