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

——卢安克

家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归属,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欣欣向往回到家中。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穷困潦倒,中国人对于家的依赖都未曾有过改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家是房子、父母所在地,其实,人们对于家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家就是房子,但其实家就是一种“归属感”,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归属感的地方,就能被称之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以前,有个德国小伙来到中国,并在中国深山之中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家”。在这里,他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归属感。

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支教多年的德国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付出多年心血。

一、只身来到中国,投身支教事业

卢安克是一名德国人,1997年,卢安克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他和中国学生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又去了广西农学院,在那里,他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大山中乡村儿童的教育现状。

在中国生活的3个月时间里,让他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回国以后,卢安克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终于知道中国在教育方面的贫困问题。在不断地思考中,卢安克决心为中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乎,卢安克在7年后,再次踏足中华大地。

原本,卢安克想着在中国的城市里当一名老师,但是在求职的时候,卢安克屡屡碰壁,并且始终没有找到教师这个职位。在大城市教书,对于老师的任职要求相当的高,不仅要求老师的文化水平,更要求老师的职业素养。而卢安克作为一个非教师专业的外国人,自然得不到城市中学校的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7月,卢安克来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这是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不通电话、没有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整体素质非常低下。

然而,卢安克就是在这里的板烈小学,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10年的美好时光。平常,卢安克除了为这些孩子上课,周末的时候他也会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可以得到的放松。

可以说,卢安克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但这个时候的卢安克也在无形之中承受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舆论压力,让卢安克承受不住。

二、接受采访,舆论接踵而至

卢安克作为中国山区的支教人员,尤其他还是一个外国人,自然而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其他关注。从卢安克支教以后,便有很多媒体前往采访他,这些媒体希望借助卢安克的事迹进行宣传,但都被卢安克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各大媒体不断派人寻找卢安克,并与其进行沟通,希望他可以接受采访。最终,卢安克接受了《面对面》栏目组的采访,成为当时的焦点人物。

让卢安克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媒体会因为他接受采访而放过他,但是媒体却在卢安克接受采访后更加关注卢安克。就连当时的感动中国栏目也找到卢安克,并希望可以将卢安克定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但是,卢安克却义正言辞的拒绝掉,随后,卢安克对感动中国栏目组说到:“我并不想感动中国,我来到中国恰好是中国感动了我,请别选我。”

不得不说,卢安克的大公无私让人敬佩,尤其是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教的事情更为人津津乐道。但与此同时,来自德国的卢安克也面临着他本不该面临的争议问题。

在卢安克的事迹“曝光”以后,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祖国的支教事业,成为支教老师的一份子,并为支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一些极其负面的消息流传出来,有人称卢安克这个德国人只是徒有其名,并不是真心为中国服务。随着了解卢安克事迹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也让卢安克陷入无边无际的苦恼之中。他像是生活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时刻被人们关注着。

最终,在无可奈何下,卢安克只能放弃支教的愿望,从而离开他服务十年的板烈小学。

三、有了家庭,被迫放弃梦想

由于社会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大,卢安克只能产生放弃的念头。随后,卢安克在微博上发表声明:“我不是本国人,还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一些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通过卢安克的话,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来自卢安克的压力,在卢安克的内心,他有着无穷无尽的舆论压力。他觉得在他支教的过程中,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之后,没过多久,卢安克就和他的家人离开了。在卢安克看来,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守护他自己和家人最后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卢安克结婚之后,和妻子曾经两人曾共同志愿守护板烈,守护这群可怜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妻子的初衷也发生改变,在她前往杭州工作的同时,也为卢安克在杭州也找了一份工作。

就这样,卢安克带着妻子一起离开了服役十年的板烈小学,离开那里无比需要他们的孩子。据说,卢安克同妻子一起前往杭州发展,但至于他到底去做了什么,谁也不清楚。

可以说,从卢安克离开板烈小学以后,他就像销声匿迹一样,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处,更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或许此时此刻的状态,才是卢安克内心真正想要的平静。

结语:

卢安克作为一个来到中国深山支教的外国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渴望为中国教育服务的赤子之心。不得不说,卢安克在中国山区支教的十年时间里,让山区孩子亲切的感受到原本没有的温暖。

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卢安克的到来,让他们可以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尽管卢安克的职业素养并不是太高,但是卢安克想要帮助山区那些留守儿童提高文化素养的赤子之心真实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卢安克是山区孩子的恩人,正是由于他的到来,才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得以接触到知识。与此同时,卢安克也为其他中国教师做出了榜样,引导他们争先恐后的加入到支教事业中去。虽然卢安克已经离开板烈小学,但卢安克对中国山区所有孩童产生影响,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参考资料:《一个来自德国的支教人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