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西的一名考生以601分的成绩成为河曲县高考状元,成功考上清华。

可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这名考生当时年仅13岁,这也是那一年清华年龄最小的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别人在这个年纪才刚刚走出小学校园,而他却已经踏上了国内的最高学府,可谓“神童”也!

这人就是山西省河曲县的范书恺,据说清华校长陈吉宁在见过他后,给出的评价是“少年老成”,能让清华校长说出“老成”这两个字,想必不仅仅是学业出众吧!

范书恺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学习的?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来了解一番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1.天才、神童的成才之路

我国历史上不乏天才少年,在最近几十年的高考历史里,众多的天才少年中,范书恺和何碧玉(中国第一名高考满分状元)是比较接近的一种类型。

都是年少成名,他们拥有比绝大多数人更加优异的先天智商,并且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在父母很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培养下,通过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但这两人,论智商的话,其实并没有达到罕见的程度,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是得当的学习方法,加上非凡的自律、努力。

也许他们只需要付出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就能够获得第一名,更何况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是普通人的两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碧玉

相比起大多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范书恺和何碧玉这种成功的例子,对于广大的家长、学子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他们成功地向世人呈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努力,如何掌握技巧,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范书恺出生于1999年,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母亲是中学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从家庭环境来看,并不算是书香世家,因为工作关系,范书恺的父亲外出处理公务的时候,经常会带着范书恺,聪慧的书恺在父亲身边见识了很多的社交活动。

以及父亲在处理公务时展现出来的智慧,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3岁半的时候,家人们考虑让他上幼儿园,但书恺却早已经自学了很多的汉字,因为喜欢古诗词,就连古文都略有所得。

让父母说出让他上幼儿园的决定时,他竟然说自己不想去,父亲问他原因,他认为幼儿园并不教文化知识,在那里只会荒废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他想上小学,父亲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平时他也会拿一些一年级的书籍给他看,教他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

父亲找了本二年级的课本来考书恺,结果书恺说二年级的太简单,他已经会做5年级的题目了,父亲不信,他找了一份5年级的数学试卷,结果书恺考了90分,用时很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

考完后,书恺还说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太短,只要再给他一个月时间,他就能把五年级的知识全部都学完。

父母相视无语,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但没想到除了聪明,他还很好学。他们不能浪费儿子的这种天赋,决定送他去小学。

说来容易,但做起来难。他们走了很多的学校,接收一个3岁的孩子,他们是同意的,但是想要直升五年级,都不肯开绿灯,认为这会给教学带来额外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书恺一家

最终通过书恺父母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间小学,他们向学校展示了书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最终打动了学校,同意让他直接进入四年级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实验初中

就这样,才三岁的书恺就已经走进了小学校园,每天上学的时候,走在人群中的书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些一年级的学生,站在他的身边比他高了一个头,很多家长笑称,有他在,可以督促孩子们努力学习。

2.天才的养成

虽然书恺的学习能力很强,但父母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导。

如果放任发展,虽然孩子的成绩可能不会差,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大人去引导的。但问题是,学校里面教的很多方法,未必适合书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适合他发展的学习体系,父母下了很多的功夫,他们逛遍了周围城市的所有图书馆,找了几本很有代表性的书籍。

总结了一些方法,最终他们决定简化思路,用两条准则来衡量孩子的学习,一是在玩耍中学习,二是循序渐进地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点,很多人认为不难,确实,从难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要求很高的事情,但是要做好,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

相比于大多数的学生,书恺吸收知识的效率很高,他能在2-3年内学完小学6年的知识,在高速吸取知识养分的同时,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完善。

要跟上他的节奏,必须打破常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书恺母亲总结说,书恺这个孩子其实跟普通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学得快了一些,但他不是怪兽,不通过艰苦的学习,他那聪明劲根本就毫无价值。

其他孩子喜欢的,他也一样喜欢,但有所不同的是,书恺的兴趣变得非常快,往往他上个月喜欢这个,下个月就完全推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父母一致认为,跟书恺的交流,无非两点,一是用相对成熟的思维去玩小孩子的事情,二是用幼稚的方法去体验大人的事情。

对于书恺学习习惯的养成,父母都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书恺往往能够很轻易地做到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别的小孩认1000个汉字需要1年的时间,他只需要3-4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课堂

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在他2岁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一般人在那个年纪能认出一些字就不错了,而他已经可以口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了。

于是,父母只能进一步提高书恺学习的要求,但书恺学习的能力,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而他之所以有后面的成功,父母总结的关键就是:不以考试、升学来衡量,夯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书恺3岁半进入四年级算起,他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学初中的课本了。

但事实上他是到了7岁才升入初中的。到后来13岁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他从4年级到高三,并没有跳级。

而根据他实际的学习能力,则要快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13岁参加高考已经很惊人了,但在天才的世界里,这并不稀奇。让人感慨的是,书恺的父母并没有好高骛远,他们选择了扎扎实实地打基础。

9年多的时间,也许学习课程只需要4-5年,但人的一生要学的事情何其多,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3.成功的共性

何谓天才?这个定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首先它带有主观性,其次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天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说起天才,首先都会想起先天因素。一个人刚出生就所拥有的,比如先天智商。

另外一种,就是从才华和成就的角度来衡量。两者,一是天赋,二是才华,我们所广泛认可的天才,是两者兼备的。

鲁迅在“天才与泥土”中讲到,没有生长环境与条件,天才就会凋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孩子早期天赋满满,长大后泯然众人。就是因为过于依赖天赋,如果仅仅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除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恺在父母的影响下,还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他喜欢做好计划。

初中的时候,父母在这方面是引导他,到了高中,书恺已经完全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时间和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懂得了规划自己的时间和人生,书恺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再聪明的人,都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成长的环节。

尽管父母从来不逼自己读书,还经常带自己玩,他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应该劳逸结合,张弛有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书恺从小兴趣爱好很广泛,他喜欢听音乐,喜欢打羽毛球,有空的时候还会玩一玩电脑游戏,虽然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很长,但他的性格非常的活泼开朗。

读大学期间,他并没有把时间都用在泡图书馆里面,也许因为年龄的关系,从13岁入学清华,到18岁毕业。他并没有在校园里寻找自己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跟其他的学生一样,没事都会玩玩游戏。

据说,在清华5年,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找老师聊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书读的多了,容易消化不良,而老师们拥有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看新闻,看一些理科类的电视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毕业之前,书恺收到了很多企业的邀请,很多的企业在接触书恺后,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孩子情商高,专业知识过硬,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这个人特别好相处。

从清华毕业已经几年了,书恺并没有随波逐流,他依然在追求知识的更高层次,为此他做好了长期的战斗准备,孜孜不倦地往更高的层次去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