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岁男孩马丁的尸体被发现于废屋中。封锁现场后,两个小女孩说想看死人,被警察轰走了。女孩又跑到男孩家中,笑嘻嘻地问男孩妈妈:“马丁死了,你难过吗?”领头的玛丽只有10岁,人就是她杀的。

但没有任何人怀疑她和另一个女孩罗拉,因为她们是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丁尸体被发现时,他躺在地板上,小小的尸体旁有一瓶药片,嘴中流出血和唾液。警察怀疑小马丁死于误食药物。

玛丽想看尸体,被赶跑了,她找到马丁的阿姨,告诉她,你的马丁死了,然后详细地描述了马丁死前的惊恐神情,并说:“如果你想看,我带你去看。”

阿姨将玛丽赶走,以为是小孩子的恶作剧。玛丽又去找马丁的母亲,问她“马丁死了,你难过吗?”,又被赶走了。

玛丽觉得根本不过瘾,只好去参加马丁的葬礼,在葬礼上她和罗拉一脸坏笑。罗拉已经13岁了,生性愚钝,是玛丽唯一的朋友。

更令玛丽生气的是,她告诉同班同学自己杀死了马丁,但却没人信,大家都嘲笑她。这一时期,她把马丁死亡的形象画在美术课的课本上,还在日记里写了许多可怕的字句。

到了7月,警方又发现了一个3岁小孩的尸体,他叫布莱恩。布莱恩性格乖巧,从来只在家附近玩,没想到却被埋在了铁轨旁的乱石堆里。凶手的作案手法与杀害马丁类似,不同的是,他的肚皮上刻了一个字母“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两个古怪的小女孩又出现了,警察感到非常烦躁。但仍然没有怀疑到她们身上。发现事情真相的,是布莱恩的亲姐姐,另一个小朋友。

只有小孩才懂小孩的心理,也永远不会忽视小孩子的恶。

布莱恩丢了后,玛丽和罗拉找到布莱恩的姐姐,主动提出要帮忙找弟弟。玛丽引着另两个小孩,来到铁路旁,这里是附近小朋友经常过来玩耍的地方。她说,布莱恩说不定就在那堆乱石中玩呢。

布莱恩的姐姐心想这是什么话,在乱石堆里玩?是让我往那个方向找,还是说他在石头缝里玩?亏你想得出来,她不理玛丽,到别的地方继续找弟弟去了。

结果晚上11点,警察真的在乱石堆里搜出了布莱恩的尸体,布莱恩的姐姐脑袋“嗡”的一声,她赶紧告诉警察,弟弟就是被玛丽害死的!

警察立即就锁定玛丽,将她和罗拉抓了起来。玛丽表现得非常冷静,她矢口否认自己杀害了布莱恩。

她在警察的问讯中,狡猾无比,根本不像个10岁的小孩。比如这段前期调查的对话——

警察:有人曾看到,那天你和罗拉出现在铁轨附近。

玛丽:是吗,那他一定得视力非常好才行。

警察:为什么要视力非常好才行?

玛丽:因为那样,才能看到当时根本不在场的人。

遗憾的是,在10岁年龄看来天衣无缝的谎言,在一个成年人眼中,根本就是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面对被怀疑杀了人这件事,玛丽实在是太镇静了,根本不是个10岁小孩该有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13岁的罗拉却一直很害怕,别人一问她问题,她就大哭不已。警察断定,这个已经进入青春期的罗拉,反倒是10岁的玛丽的跟班。玛丽其实是天生的恶魔。

早在马丁遇害前,她就伤害过别的孩子。比如将一个三岁男孩从楼梯上直接推下,还尝试用手掐住一个小女孩的脖子。

最终,当年12月17日,玛丽被认定是残忍邪恶、具有人格障碍的恶魔,被判处终身监禁。罗拉被认为是“愚昧的受害者”,被当庭无罪释放。

人们在玛丽家中,搜出了她当初写的日记。日记的字迹歪歪斜斜,语句令人咋舌。

“是否有罪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会撒谎。”

“杀人没那么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想想自己是如何杀死一个小男孩的,然后到处宣扬,这难道不有趣?”

“我杀了人,然后我现在回家。”

“布莱恩没有妈妈,所以即便他死了,也不会有人难过。”

这些日记,还有玛丽杀人的事件,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紧接着发生了,玛丽的母亲去监狱探望女儿时,要求10岁的女儿再多写点“那种日记”,她要向英国报纸贩卖。她抱怨道,就是因为玛丽,她成了别人口中的“杀人犯的母亲”。

玛丽的母亲是个妓女,对待女儿一向淡漠,她的父亲既酗酒又有犯罪前科。他们对玛丽非打即骂,认为她是个讨厌的累赘。父亲甚至从不允许玛丽在外人面前叫他“爸爸”。

玛丽的行为令人发指,也让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产生了怀疑。也许荀子的“人性本恶”更有道理,人出生后,是靠动物本能生存的,是道德和教育,使得人学会善良,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人格。

教育不仅是要教给人知识,也要教基础的道德观念。

某种程度上,正是冷漠忽视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玛丽的天真残忍。

关注“永远好奇的鸭嘴兽”,每天看更多有深度的猎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