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特约作者 陈白

谁能想到,被视为乔布斯第二的全球首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最近已经开始被称为“中国夸夸群群主”。

在互联网上,几乎随处可见他对中国的褒奖。

特斯拉所在的新能源领域,马斯克说“中国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还称中国的智能汽车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后来,他又在推特上留言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方面领先世界”。

马斯克还曾经公开表示,中国取得的经济繁荣令人赞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我鼓励大家都亲自去看看。”后来,他在参加英国《金融时报》的活动时,又再一次赞扬了中国劳动者兢兢业业的精神;几天后,他在接受“全方位”(All-In) 峰会播客访谈时称,我们将看到中国的经济规模首次达到美国的两倍,甚至三倍。

最近,马斯克开启了推特收购之路,这一次,他眼中的互联网世界模范生,还是来自中国。马斯克在与推特的8000名员工进行了视频会议时说,“在中国,你就像住在微信里一样,如果推特可以再现这样的状态,就能够取得巨大成功。”

很难想象,如此全方位无死角的密集夸赞,会来自这样一位刚刚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隆·马斯克和SpaceX|图源网络

时代周刊对马斯克的评价是——

一个渴望拯救星球,让人类有一个全新栖身之所的「小丑、天才、领袖、有远见的人、实业家、表演者、无赖、爱迪生、巴纳姆(p.t. Barnum)、卡内基和曼哈顿博士」的疯狂混合体。

可也正是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人物,却似乎开启了无脑马屁模式,其行为的心理动机,绝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能够在中美关系风云变幻之际,只身片甲进入大国博弈的舞台中央,如今甚至反客为主搅动棋局,不是简单的一句商人“无利不起早”能够解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硅谷到上海

在马斯克峰回路转的跌宕人生中,中国市场所展开的怀抱,确实对于他个人命运来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2018年之前,产能不足、提车时间等待过长等一直困扰着未曾迈过死亡之谷的特斯拉。2017年特斯拉车的量产仅有10万辆,当时甚至有美国自媒体设立了一个“特斯拉死亡倒计时”来嘲讽马斯克。

那段时间,马斯克甚至已经住到生产工厂的车间里、他说他经常在半夜尖叫着醒来,最后他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患上了“躁郁症”。

是什么让2017年将将只能生产10万辆的特斯拉,在两三年之后就实现了年产50万辆的倍速突破呢?

是大洋彼岸的上海。

就在中美贸易摩擦冲突爆发三个月之后,2018年7月上海官方发布消息称,上海市政府和美国特斯拉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临港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斯拉上海工厂|图源网络

随后,这一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工厂,开启了日夜轰鸣的运转。一辆辆特斯拉从上海港运出,一面逆黄浦江而上,获取了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青睐;一面扬帆远航,持续输出占领欧洲市场。加上美国本土大本营,马斯克的电动汽车全球帝国,也由此正式落成。

中国超级工厂的生产供给能力、中国市场的需求消费能力,为特斯拉股票持续上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持。

到了2021年10月,特斯拉的市值突破万亿美元,那个曾经接近个人破产、靠借贷维持生活的创始人马斯克,也以超过3000亿美元财富成为世界首富、历史上最富有的人。

从濒临破产到世界首富,中国凭一己之力将马斯克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彼时“XXX跑了”、“XX撤离中国”的声音已经不绝于耳,当其他跨国公司纷纷折戟中国时,特斯拉却似乎走出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蜜月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中国学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中国学什么

但即便如此,一直从老本行的新能源夸到新业务的互联网APP,马斯克今天的种种行为和选择,绝不仅仅是用有利可图就能够轻易概括的。

要知道,这种声音在美国本土,即便不算刺耳,也算不上什么好话,对于一个极为擅长个人IP塑造的公共人物来说,需要斟酌这些公开言论的收益与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我们都忽略了另外一重可能性——马斯克他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媚华”,而是真的存有学习之心。中国巨大消费市场所形成的化学反应,已经形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型实验场。当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收入已经抵达中等收入国家门槛,这意味着难以想象的海量消费行为,时刻都在发生。

多年前,当杰夫·伊梅尔特继任通用电气 CEO 后,他致力于在通用电气推动逆向创新和协同创新。所谓逆向创新,就是发达国家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创新基地,努力为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最后的产品能够为全球用户服务。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华跨国公司们的老前辈、百年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在今年5月公布的对于中国市场的定位值得玩味:在欧莱雅看来,“中国独特的科技创新发展和数字营销生态,也已经成为引领集团未来创新的灵感策源地之一。”

这种把中国作为“创新中心”的定位,非常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等待装运的特斯拉|图源网络

在以往跨国公司的话术中,更为频繁出现的是制造业红利、廉价劳动力优势等等。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制造”在过去数十年间确实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最重要名片;而这一产业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正是前段时间被认为在“外迁”转移至东南亚的“苹果链”。

而我们再看马斯克对微信的评价,其实同样能够嗅到和欧莱雅、伊梅尔相似的味道。“在中国以外就没有微信这样的应用,我认为这样的应用程序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它还没有垃圾信息。你可以在微信上发表评论、发布视频,内容创作着还可以获得收入分成。”

当多数人的情绪还左右摇摆于跨国公司的批量撤退及民族品牌的崛起的极端情绪之中时,一些结构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当“全球最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了足以与“全球最完整的制造链条”并列的竞争优势,对于那些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公司来说,区域红利也正在从上游的制造业红利转变为数字解决方案的创造性红利上来。

尽管我们对于基础科学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在市场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再没有比中国市场更丰沃的土壤了。

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到互联网应用的生态形成,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尝试。而对应来看,这种变化可能也是全球首富马斯克对中国产业观察的逻辑底色,也是他“狂吹中国”背后真正的心理动因之一。

赛格大道的第74篇文章

排版 一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