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州连江的叶女士和丈夫突然同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没过几个小时,两人连路都走不了,医生诊断他们夫妻俩双双中了毒。
夫妇俩同时恶心呕吐 查出体内有剧毒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主治医师 蔡川奇
在治疗过程中,早期我们就发现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有一定升高,她的肝功能有一定的损伤,结合病人当时出现的四肢麻木、行走困难,就属于神经麻痹的症状,这就非常符合神经中毒的表现。
在叶女士夫妇的中毒症状中,肌肉与神经的麻木麻痹,让医生联想到了河豚中毒的特征表现,因为这种中毒反应的破坏将会不断加剧,让患者呼吸系统麻痹最终导致窒息死亡。然而这一切的发生却并非河豚所致,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不起眼的海螺——织纹螺。

织纹螺又被称作白螺或者小黄螺,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区域经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这种螺其实本身也没有毒,那么叶女士夫妇又是如何中毒的呢?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主治医师 蔡川奇
赤潮实际上就是由很多有毒的海藻类在上面繁殖,螺类与贝类是最喜欢吃这种浮游的赤潮,这样就会造成毒素在它们体内蓄积,所以如果进食这些贝类或螺类,就有可能导致中毒。
不仅如此,织纹螺在平时也喜欢进食海洋生物腐烂的尸体,让体内蓄积毒素,因此,这种螺目前是被严令禁止售卖的。医生表示,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两种毒素中毒症状类似,中毒病人主要呈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主治医师 蔡川奇
河豚毒素是目前已知的神经毒素里面最强的之一,只要0.54毫克到0.9毫克,就有可能致命,相对螺肉来说,只要吃10克就可能产生中毒的症状,超过50克就有生命危险了。
急诊重症医学全程介入 夫妇二人终脱险
医生们考虑叶女士的丈夫进食较少,安排在门诊输液等对症处理后很快便毒消康复。而叶女士进食较多,被转入了急诊ICU,经过3次血液灌流以及相关处理后,症状才明显好转,目前也已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
每年的二到六月是福建沿海赤潮高发的时节,被污染海域的海鲜或多或少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毒性,切不可盲目食用。
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帮帮团》
每晚18:00-19:30播出,
敬请关注!
如需帮忙,
可拨打我们的栏目热线
0591-38280880
或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