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一名康复治疗师,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患者,见证无数家庭的欢喜与悲伤。

很多人对康复治疗这个专业并不了解,通常认为康复就是针灸推拿,其实不然。康复治疗渗透在患者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从最初的肢体康复,到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的训练,再到职业康复与心理干预,涉及多个方面。总之一句话,康复治疗是患者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最后希望。

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尽可能让患者活着,那么康复师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可能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标榜康复师的工作有多伟大,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有一种人生状态,叫身处康复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着的尊严,让脑出血患者如获新生

八十岁的老徐,是一个脑出血的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我科的时候,还处于昏迷状态,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植物人。

老爷子发病很突然,吃晚饭的时候还好好的,饭后照常和老伴出去散步。还没走到大院门口就感觉有一阵剧烈的头痛,一头栽到地上,不省人事。

幸运的是,老伴是护士出身,退休前是当地一所医院的科教科主任,主管护理教学。所以老爷子虽然出血量很大,但是急救很及时,血肿吸收也不错,苏醒的可能还比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老徐的状态是插着鼻饲管、尿管,气管切开,氧气吸入气道湿化,手腕上还埋着留置针,浑身都是管子,惨不忍睹。

老太太说,要是现在老徐醒了,肯定接受不了自己这个样子,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尊严。

用老太太的话说,老徐是知识分子,讲究。平日里喜欢干净整洁,一辈子不麻烦别人。没想到老了,却沦落到在床上屙屎屙尿的地步。

作为康复师,我们希望老徐快点醒过来。毕竟,康复的价值,只有在意识清醒的患者身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否则,每天给老徐做床旁的肢体被动活动,最多就是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的生活质量。

促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家属还是康复师,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植物人的促醒,最主要的就是给予患者各种外界刺激。除了必要的物理治疗,此外还需要生活上给予相应的诱导,比如经常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亲人频繁的呼唤,或者讲述过往的经历。

但是这个刺激不能太过强烈,我曾经见过有家属急于求成,用棉棒蘸了芥末就往患者嘴里塞,引发患者吞咽肌群剧烈的痉挛和肢体肌张力升高,适得其反。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经过不断的物理治疗和促醒刺激,有一天,我给老徐做完康复治疗离开病房的时候,他忽然眼皮跳了一下,慢慢睁开了眼睛。

再后来,他脸上渐渐有了表情,能对我们微笑,能在护士换药时含糊不清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能表达大小便的需求。康复评定之后,护士给老徐拔了尿管,脱离了心电监护和氧气;随着吞咽功能逐渐改善,鼻饲管也去掉改用半流食增加营养;痰量减少以后,气道湿化也停了。

老徐的双腿始终没有主动运动的迹象,左上肢也停滞在软瘫期,想恢复站立和行走能力已经不可能。幸运的是,老徐的右上肢还算理想,使使劲勉强可以抬到嘴边。我们小组会评定之后,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他能坐在轮椅上独立进食。

意识清醒之后,康复治疗的进展就快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徐的性格很要强,所以训练起来也很配合。他用手势和含糊不清的话语向我表达,一定要学会自己动手吃饭。他无法接受永远被别人喂食,因为那不是人活着该有的样子。在康复评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患者的诉求,这直接决定着出院目标的制定方向。

坐位平衡达到二级(自动态平衡)以后,就开始进行桌面的作业活动,模拟独立进食的场景。如此训练了一段时间,老徐终于能把馒头抓起来塞进嘴里。吃到自己拿的第一口馒头,老徐的眼角泛起泪花,唏嘘不已。他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指的就是尊严。

老徐出院以后,我们进行了电话回访。老太太说,老爷子状态很好,能准确表达大小便需求,能用一只手穿衣进食,修饰自己,每天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然后坐在轮椅上晒太阳。虽然不能站立和行走,但对于老徐来说,这已经是如获新生。

自尊心过强,很容易变成玻璃心

在康复评定里,有一条叫做患者的职业评定。顾名思义,我们会询问患者发病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患者未来是否有重返工作岗位的愿望。

曾经有个患者是银行柜员,脑出血偏瘫之后,手指功能不如以前灵活。那么出院之后还想从事本职工作就不太现实,要么调岗,要么病退。这些都要提前了解患者的意愿并告之早做思想准备,否则患者重返社会之后,通常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容易自我否定。

言归正传,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老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做患者的初期评定时都是边评估边和患者聊天,有时候这种家常的沟通方式能让患者精神放松,减轻其心理压力。

没想到当我们问到老田职业时,他死活不说,大概怕我们笑话他,磨了好一阵子,才吞吞吐吐告诉我们他在一个工厂当门岗。

其实他想多了,我们只是常规询问,不会瞧不起任何人,在医院这个地方,人是最不可貌相的。

曾经有个患者来住院,妻子开的车是宝马,按理说家里条件应该不差。结果却为了几块钱的病历复印费和收费处吵得不可开交。

另一个患者是从城郊来的,医保类型是城镇居民,报销比例不高。我们是觉得既然报销的少,老人家来看病挺不容易的,尽量不给他用很贵的药,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喷了。我不否认有黑心医生的存在,也不想多加辩解。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边缘人物,就像娱乐圈有人出轨吸毒、学校里有个别缺德老师猥亵学生、楼下卤肉店把猪肉卤了当牛肉卖一样。但是我得说一句,不要因为少数人的行为去否定一个行业,有良知的医生还是占大多数。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老人家经常给我们送菠萝蜜、草莓、芒果、山竹等水果,价格不菲,一送就是好几箱。我们若是不要,老人家就急眼,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在我眼里都是孩子,我又不是送红包,给你们买点水果吃怎么了?看来不吃还不行,只好收下。

后来我们才知道,前面那个开宝马的女人,家里做买卖资金链断了,欠了银行五千万贷款还不上;而那个热心肠的水果奶奶,家里拆迁换了六套房子。

所以呢,我们不会随随便便把人看扁了,也没有那个必要。再回头说那个老田,得知他的门岗职业之后,我们准备进行接下来的评定,老田的儿子拦住了我们。

他问,你们为什么非要问我爹的职业?医者仁心知不知道?你们应该对患者一视同仁,不问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你们这是打听患者隐私,歧视患者,我要投诉你们!

他真的投诉了,好在医务科领导调查清楚事情真相,没有处罚我们。但是对于这种玻璃心的患者,必须要好言安慰,不能激化医患矛盾。

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课,于理我们没有做错;但是于情,在工作方式上有所欠缺,有些事情沟通解释不到位。可是这个社会不会永远包容玻璃心。

最终害惨患者的,可能是子女背后的愚孝

最后一个故事,要从几十年前一段往事说起。

故事的主角姓孙,家里排行老三,姑且称他孙老三吧。

几十年前,孙老三看上了纺织厂的陈姑娘,这陈姑娘,珠圆玉润,明目皓齿,可真是厂里一枝花。然而陈姑娘出身不好,到底忍气吞声嫁给了孙老三。

孙老三性格古怪,家务活从来不干。脾气还倔得很,三言两语不和,对陈姑娘非打即骂。

如今孙老三成了老孙头,陈姑娘也变成了陈老太太。老孙头髋关节置换术后,住进了我们康复病区。

理论上来讲,骨关节伤的患者,只要没有伤及神经,康复起来要比脑血管病的患者容易得多。所以老孙头完全有可能推着助行器在室内行走,实现部分生活自理。

可是老孙头拒绝配合任何主动训练,就愿意卧床不起,要陈老太太伺候他吃喝拉撒。老太太愁得痛哭失声:“孙老三,你毁了我一辈子,到老了还要继续欺负我!”

在老孙头的意识里,自己是个病人,就该被别人伺候。生活自理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就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去,老孙头的病情没有任何进展,下肢的关节开始挛缩,肌肉也有了萎缩的迹象。我们觉得这样不是办法,跟陈老太太沟通之后,觉得有些训练该上还得上。

老孙头在康复大厅连哭带叫,说自己花了钱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老了病了还得挨这份罪,受尽折磨。其实主动训练并没有那么疼、那么累,何况他这个年纪,根本不会使用过大的训练强度,我们还要考虑他的心肺功能和骨质疏松等状况,防止出现二次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第二天,他的女儿找到我们,要求我们停止所有的治疗项目。说父亲老了,正是孩子尽孝心的时候,就让他安享晚年,不要再吃苦受累了。

她嘴里讲的尽孝心,就是满足父亲的一切要求,不管这要求有没有道理。比如老孙头明明可以自己翻身起坐,却一定要老婆孩子徒手把他掀过去、抱起来。为了预防压疮,最多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身,陈老太太和女儿就不得不在一天内,把老孙头掀个十来遍,累得娘俩大汗淋漓,腰酸背痛。

终于陈老太太也累倒了,女儿伺候两个老人明显力不从心,懊悔不已叫苦不迭。见老爹继续住在康复科实在没有意义,便把老孙头送进了养老院。本来可以独立行走的老孙头,就因为女儿的愚孝,要在养老院的床上躺着度过余生。

孝顺二字,孝为先,顺为后。父母养育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也不是什么事儿都顺着我们的,讲道理才是正路。反过来亦如此,人老了脾气就跟小孩儿一样,也会任性也会使小性子,需要安慰需要关怀,只是这关怀一定得是理性的,不可盲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康复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个住进康复科的患者,都能顺利完成他的出院目标。作为年轻一代康复师,我们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毕竟,相比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我们康复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

而人,本身就是最复杂的存在。

来源:医脉通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雨雪霏霏

编辑: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