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点钱不容易啊......
澎湃新闻消息,据悉从2020年到今年6月20日,有超过4万家避孕套生产企业注销,平均每年注销1.73万家,远多于2019年的注销数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桂林的避孕套生产企业也不能幸免。在避孕套的销量下行后,桂林紫竹乳胶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紫竹乳胶”)。同样迎来了被“卖身”的命运。
从“避孕套”到“手套”
官网显示,紫竹乳胶是原桂林乳胶厂,是1966年由原化工部投资兴建的乳胶制品企业,是原国家计生委定点生产企业,也是联合国人口基金安全套产品供应商,拥有品牌“高邦”。
目前,紫竹乳胶的主营产品为避孕套、医用手套和防护手套三大类。其中,避孕套的年产量可达6亿只,医用手套的年产能约为1亿副(医用乳胶外科手套)和1.2亿只(检查手套)。从年产能的数量来看,紫竹乳胶的生产重心无疑是放在避孕套上的。
不过,在今年6月,稳健医疗(300888.SZ)发公告宣布,以4.5亿元自有现金收购紫竹乳胶100%股权,这一笔收购看重的却是紫竹乳胶的手套业务。
稳健医疗在公告中称,此次收购将填补其对于乳胶产品的空白,尤其是医用乳胶外科手套,(将)助力稳健医疗成为国内低值医用耗材产品线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2021年,紫竹乳胶实现销售收入约3.2亿元,净利润约5085万元。其中,医用乳胶外科手套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约55%。
“避孕套”销量下降原因
关于避孕套销量下降的原因,有专业人士结合上海这轮疫情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应该不会有人在团购群里提要买避孕套;另一方面,当时小区虽处于封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在便利店下单,想买避孕套是可以买到的。
其次,避孕套销量下滑,或许与使用场景有关。“在疫情的影响下,一旦被封控,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的话,(销量)肯定会下降。因为除了家庭外,避孕套还有其他使用场景,而且数量不少的。”诺丝科技董事长江志铭称,当人们的沟通、往来减少后,避孕套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减少。
据南方周末援引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上,避孕套的使用场景接近一半是发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桂林企业转型成功案例
红星资本局发现,部分避孕套生产企业本身就配备有医用手套业务,如紫竹乳胶;而在避孕套的销量下行后,有部分此前仅生产避孕套的企业也把目光转向了医用手套。
有业内人士告诉红星资本局,从避孕套转到医用手套,这在行业内比较常见,因为两者的原材料相近,且同属于医疗器械。在这样的转型中,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保防护”)被视为转型者中的佼佼者。
恒保防护的品牌经理蒋佳告诉红星资本局,早在2018年,他们已经布局了相关战略。目前,恒保防护旗下拥有自营避孕套品牌倍力乐,也有医用手套品牌麦迪斯。
蒋佳向红星资本局透露,受到疫情的影响,医用手套的需求量增长得出乎意料,每年几乎能达到100%的增长,它带给公司的利润比避孕套要多,“我们期望公司上市后再回头反哺避孕套业务。”
相比之下,在疫情爆发初期,恒保防护旗下的避孕套产品有短暂的快速增长情况,而随着疫情的延续,涨幅趋于缓平。蒋佳称,从这两年半的情况来看,公司避孕套业务略有增长,但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蒋佳向红星资本局透露,恒保防护的避孕套产品在线下门店的销售额虽然快速下降,但线上平稳增长。与此同时,低价产品、有创意和技术的产品销售额也在增长。
“我们品牌在去年做了两次小规模的营销,一次是夜光避孕套,一次是酸笋味避孕套。可能疫情会让大家比较无聊,看到这种好玩的东西出现,还是想要了解一下的。”蒋佳说。
从上述两种创意类避孕套来看,蒋佳认为,消费者居家时间变多,对更有情趣及更有创新的产品选择会更多,“(这也是)我公司产品仍然在增长的原因。”
产能产业的转型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这次疫情对各大企业也是一次重新洗牌,事实证明,谁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能脱颖而出。可喜的是,桂林企业做到了!
▍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图片来源:见标注(其余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必被LQ的人字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