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损人不利己

在科研实验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分工合作,然而如果选择不对合作者那么就会让自己的辛苦付诸东流,就像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S Wang团队发生的惨剧一样,由于一名博士生的任性,为了论文可以顺利的发表,捏造数据导致论文具有显著意义,最后导致一篇8年前的科研论文被发现存在数据造假,该篇论文也于2020年2月28日被期刊撤稿,从撤稿的论文来看,造假者D.H.Lam并不是第一作者,然而正是D.H.Lam的数据捏造,让该实验室的多名博士和导师受损,辛苦发表的科研论文撤稿,而且近日,通过调查,D.H.Lam在博士期间的很多数据都属于捏造,虽然一些发表的科研论文还没有被撤稿和发现,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为了学术名誉,主动建议相关期刊方做撤稿处理,同时撤销了D.H.Lam的博士学位,同时S Wang团队也随着此次丑闻曝光,S Wang离职,团队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术造假没有遮羞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任何的科研造假都会被发现,毕竟科研就是求真的过程,往往一时的小聪明会给未来发展带来无数的困难,毕竟科研论文数据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学术造假没有遮羞布,如果是热门领域就会像韩春雨一样,在短时间内被全球科研学者所验证,如果是冷门领域,随着时间的累积,总会有人去做相关的重复实验,如果实验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很容易就会发现造假的数据,就像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S Wang团队被撤稿的论文一样,被发现学术造假的论文是2012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而且还有4篇论文没有期刊方发现,但是为了学术的严谨性,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还是做出主动要求撤稿的申请,并且S Wang由于负有监管失职的错误,S Wang团队也被迫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学术在假,法不责众

中国境内的学术造假新闻非常多,主要是国内职称评定等原因造成,基本上很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前都把拿到高级职称当成一项福利政策,因此为了拿到职称,各种的放水和刷论文,让中国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非常多,但是真正有相应实力的人却还是少数,因此才有各项人才头衔的区分,例如,2020年春节过后,美国前斯坦福大学的助理研究员伊丽莎白·毕克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超过400篇来自不同作者和机构的论文似乎出自“同一个论文工厂”,而这些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境内的科研单位,其中仅仅山东省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就有101篇论文涉嫌造假,这类事件无法处罚,一家机构就有上百篇造假论文,面对大面积的造假丑闻,只能选择法不责众,毕竟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假同样的严重,其中南京医科大学、河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2篇、郑州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7家高校的8篇论文更加神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高校,不同的癌症种类,不同的蛋白表达,结果却做出一模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