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邓新华

疫情冲击,受到严重摧残的餐饮业怎么办?

中国社科院服务经济与餐饮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京桥说:“实际上疫情的短期冲击,也加快了整个餐饮业的变革和转型。……我觉得餐饮企业必须要去主动积极地自救。要顺应现在整个餐饮的消费需求,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转向宅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认为,专家这番话“不食人间烟火”。

网友说:“专家开过餐馆吗?线下到线上是两个场景,不是说转就能转的。”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估计,餐馆老板听了赵京桥的这番话,不但不会感谢他,反倒会在心里破口大骂。这专家哪里学的,以为互联网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01

互联网化不能一药治百病

有个学者打过一个比方:“我要饭到你家,你不给我一口吃的,我没理由怪你。但你如果在空气中画一个饼,说施舍给我,那我要骂你娘。”

赵京桥的建议,就像空中画饼。

道理很简单。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家作为商业嗅觉最敏锐的群体,如果自己的企业基因适合线上化,他们肯定早就努力线上化了,还用得着专家来提醒?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疫情,他们都会这样做。

现在疫情冲击这么厉害,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的痛,并非什么“加快变革与转型”的积极因素。专家说的,好像疫情还“坏事变好事”了,这能不让人生气吗?

而那些还没有积极转型的餐饮企业,肯定有不适合线上化的原因。对这些企业来说,不是说往线上转型,就能转成功的。专家的建议,委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海底捞火锅,卖的主要是服务,你说它“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转向宅食”,能有用吗?当然,海底捞现在也卖一部分宅食,但这显然无法支撑起它那庞大的体量。

想转型就转型?想卖预制菜就卖预制菜?——要是生意这么好做,专家还做什么专家呢?直接也去创一个海底捞好了,一下子就身家几十亿。

经济困难,叠加疫情冲击,市场对餐饮业的总需求急剧缩小,这绝不是靠“向线上转型”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少数企业可以实现线上转型自救,对整个行业来说,那也是杯水车薪。

专家真正应该做的,是呼吁减少经济管制、让疫情防控更合理,让经济再度繁荣,从而使老百姓再度有钱消费,如此才能缓解餐饮业的困难。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家要是听经济学家的,一半已经死掉了。

学者、专家应该研究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对企业的具体经营问题指指点点。搞企业需要独特的企业家才能,不是多读书就掌握的。

02

有时候,专家的的破坏力不下于战争

尽管赵京桥的“建议”脱离实际,令人哭笑不得,但是,他的建议除了听了让人不适外,真正的危害倒不大。

因为,他可以说他的,企业家听不听,是企业家的权利。你不听,就不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底捞,来源:阿尔法工场

真正可怕的是,中国的高校、研究机构里,有一个数量极为庞大的学者、专家群体,他们不仅跟赵京桥一样脱离实际,而且他们的“建议”会变成政策,企业家想不听都不行。

现实中,这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专家们,打着规则和情怀的幌子,让自己的建议变成政策,坑害企业家,也坑害消费者。

不止中国,专家坑人是全球普遍现象。在欧美,一帮所谓的环保主义学者、专家,大肆鼓吹清洁能源,让本国能源企业、生产企业、消费者苦不堪言。

结果一场战争打下来,很多国家不得不将久已废置的火煤发电厂恢复起来。白左学者、专家那些脱离实际的建议,转眼变成笑话。

企业之前受他们的害,该向谁说理?只能自认倒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有句话非常流行:“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规范化,规范化并不会让行业消失,只会让优质企业发展得更好。”

这话说得是不错,但悲哀之处在于,现实中,所谓的行业规范化,绝大部分是一帮不懂实际情况的专家、学者,站着说话不腰疼,凭想象、凭概念搞出一堆“规范”,束缚真实世界的企业家的手脚。

明明很多企业被搞死了,这些专家、学者却说:“活下来的都是优质企业,我们帮助了优质企业发展,功劳大大的。”

他们自己却拿着巨额课题费,志得意满。甚至,他们还满世界辅导企业怎么应对这些“规范”,收取顾问费。那些“规范”,成了他们的财富来源。

可以说,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困境,这帮专家、学者真的“功劳大大的”。再说一句:只提建议的赵京桥危害有限,那些能影响政策、却胡乱提建议的专家、学者,才是真的可怕。

好在中国经济韧性足,也有一定的纠错机制,所以前景还是不错的。

其实,普通百姓也是不了解许多实际情况的,往往容易觉得一些专家学者脱离实际的政策建议挺有道理。

人们得时刻提醒自己,要信任市场、信任企业家,不要上专家、学者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