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一年(816年),韩愈心情复杂,因为他很“闲”。

任中书舍人不到半年,便改官太子右庶子,从起草诏书转为服务太子,由繁忙变为闲适。

他饮酒赋诗,无关政事,曰“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扰扰驰名者,谁能一日闲?我来无伴侣,把酒对南山”。

送孩子去城南读书,“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对于贬损李白、杜甫的时事倾向,勇敢站出,高呼“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然而,国家正处多事之秋,淮西战事纷扰,韩愈又岂是甘于安逸之士?一年前上书的《论淮西事宜状》分明犹在眼前。

中唐时期,社会最重大、最难解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藩镇强悍,不受控制,嚣张跋扈。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在朝廷没有任命的情况下,其子吴元济自封为候补节度使,四处焚掠。

元和十年(815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遭到其顽强抵抗,僵持不下。

韩愈是朝中坚定的主战派,在“战”与“和”摇摆不定时,他上书论淮西事宜状,提出系统的军事策略,坚定了宪宗讨伐淮西的决心。

后世评价此状:“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

《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后不久,大唐社会竟发生了一件骇人之事。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为反抗朝廷,雇凶杀人,将当朝宰相武元衡刺死于长安街头,副手裴度重伤,皆因二人是主战派。

一时间,长安城弥漫着恐怖气氛。征战淮西事宜,也断断续续,时胜时败,进展不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朝廷危难之际,韩愈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走上讨伐叛军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摄图网)

元和十二年八月(817年),宪宗任命裴度为最高统帅,韩愈为行军司马,即参谋长,赴淮西作战。

淮西一役,韩愈的军事外交才能尽显,“以功为第一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战争开始前,成功说服宣武节度使韩弘,使其听从裴度调遣,帮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史书言“弘悦用命”。

二是“审贼势虚实”,请自“领精兵千人”入蔡州“取元济”。淮西战役,关键一战在于“李愬雪夜偷袭蔡州城,活捉吴元济”,但第一个提出此计划的却是韩愈,因裴度没有批准,而未能执行。当李愬实施后,“三军之士为先生恨”。

三是献计裴度,劝降其他藩镇。借着蔡州大捷,建议裴度给成德节度使写信劝降,结果顺遂,收一石二鸟之功。

班师回朝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以军功迁升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司法部副部长。

悄然间,那个一心求仕的韩愈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新高度。然而,纵使春风得意,却好景不长。只因一年后,他将遭受到一生中最大的打击。

淮西平后,看着“元和中兴”的成就,宪宗志得意满,渐生骄侈之心,痴迷神仙方术之说。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精心组织一场盛大的礼佛活动,派特使持香花,去凤阳迎佛骨,来宫中供养,祈求国泰民安,延年益寿。

此次奉迎佛骨,影响巨大,在社会各界掀起崇佛狂潮。“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上至公卿大夫,下至普通百姓,争相捐献施舍,倾家荡产,在所不惜,甚至自残自焚,以表忠心。

朝中谏官、大臣,知道宪宗借助礼佛祈求长寿,对于倾城的崇佛狂潮,皆噤口不敢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摄图网)

于万千人之中,韩愈再次挺身而出。他冒死进谏,一篇《论佛骨表》横空出世,震古烁今。

他坚决反对宪宗拜迎佛骨这一举动,规劝宪宗正朝纲,烧佛骨,稳定江山社稷。

盛气之下,《论佛骨表》言辞激烈,观点犀利。在《论佛骨表》的最后,韩愈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他愿意承担毁掉佛骨后带来的一切殃咎祸祟,“虽灭死,万万无恨”。

结果,天子震怒,欲将韩愈处以极刑,幸有裴度等人求情,才勉强保住性命。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宪宗言:“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论佛骨表》早晨进谏,晚上韩愈就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朝奏夕贬,堪称“神速”。

潮州,位于广东东北部,是唐代最偏远落后的地区之一。相较于从前的被贬经历,此次贬谪程度可谓“登峰造极”。

昔时,韩愈正当壮年,而今,他已是52岁的衰朽之年,且得罪的不是宠臣而是皇帝,不仅他个人贬谪,全家老幼也一律迁离。

此去潮州,有无归期,殊难预料。

在唐代,贬官有明确的制度,今日下诏书贬谪,明日就得动身出发,不容停留。

匆忙上路,走到蓝关时,侄儿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万般感慨,写下一首伤感的诀别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令闻者动容,听者落泪: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路风雪交加,颠簸困苦,韩愈的四女儿身患重病,危在旦夕。当立马蓝关时,望着秦岭云横,积雪茫茫,韩愈悲凉至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摄图网)

路途险阻,环境恶劣,他的四女儿终是没能留住,病亡于途中,草草葬在路旁山脚下。日后,韩愈回忆这段悲惨的经历,深感歉疚,常常泪流满面,低吟道“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从长安到潮州,历经八千里漫漫路程。韩愈走了近一百天,终才抵达。

至潮州,韩愈所见尽是蛮荒和贫穷,虽心有不平,但他没有失意而为。他见不得百姓受苦,一直“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担任潮州刺史七个多月,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鳄除害、关注农桑、解放奴隶、兴办教育等。

其中驱鳄除害,颇为与众不同,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听闻潮州的水潭中,有几丈长的鳄鱼,经常偷袭牲畜,百姓深受其扰。

韩愈打算消灭鳄鱼,为民除害。作为文学家,他的灭鳄方式,不同于猎户,先礼后兵,仪式感满满。

除鳄之前,韩愈亲自前往视察,命随从扔下一只猪,再扔下一只羊,先让鳄鱼吃两块点心,别怪刺史没有礼貌。

随后,发表一篇声势浩大的讨鳄檄文,以显除鳄决心。他说,本刺史受天子之命守此土,鳄鱼竟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他奉劝鳄鱼尽快离开,限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七日再不行,就让鳄鱼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一个真实可爱的韩愈。“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在不耽搁公事的基础上,也可以幽默一下。

相传,韩愈写下《祭鳄鱼文》后不久,鳄鱼就迁走了,此后数十年,再无鳄鱼为患。

人们为感念韩愈,将本地山河改名为韩山、韩江。说他的到来,是“天要潮人识孟轲”“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而他走后,“幼童能诵鳄鱼文”“于今山水皆姓韩”。

韩愈的功绩,无论是在阳山、潮州,还是日后的袁州,都未曾被百姓遗忘,千载思念。

历史的年轮还在继续,韩愈巨大的生命能量远未结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继位,改年号为长庆。

穆宗对韩愈十分赏识,将韩愈召回长安,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

长庆元年(821年),藩镇势力卷土重来。这一年,镇州兵变,镇州军将王庭凑杀害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并自立为节度使。朝廷震骇,出兵讨伐,但以失败告终,不得已被迫承认。

次年,韩愈受诏宣抚镇州,以安抚为由,稳定局势。

韩愈出发后,百官为他担忧,同僚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后悔此举,派人告知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观察一下形势就行,不要深入险地。

文臣不畏死”,纵然满鬓斑白,心中的热血不会微寒半分。韩愈决然地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他不但去,还疾驰而入,加速前往。

到镇州后,王廷凑命令甲士严阵以待,企图震慑韩愈。

韩愈无所畏惧,面对骄兵悍将,他慷慨陈词,列举安史之乱以来,叛军及其子孙的悲惨下场,言明归顺朝廷跟反叛朝廷的利害关系。

一番言辞后,众人折服。韩愈不辱使命,不仅稳定了镇州将士的人心,还解救了被围困的深州。

回朝后的几年,韩愈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达到仕途的顶峰。

长庆三年(823年),韩愈任吏部侍郎,生活相对安定,心情也趋于闲静。此时,有一味来自蜀地戎州(今四川省宜宾)的重碧酒在长安城酒肆备受欢迎,此酒由多种粮食酿成,不仅是戎州官方指定用酒,韩愈的偶像杜甫更写下“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诗句赞美。爱酒的韩愈想来定品尝过此味美酒,在难得的闲静生活中细细品味美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摄图网)

春天到了,他想邀请张籍一同踏青。为引逗好友走出家门,他的小情趣化作那一抹迷人的早春草色,清淡暖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兴味盎然地拥抱春天,不曾想,疾病与劳累,已将他拖入生命的冬天。

一年后,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因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皇帝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追封昌黎伯,从祀孔庙。

回顾韩愈一生,从“出门无所之”到“官忙身老大”,他的人生便是给后世最好的激励。比如出身孤寒,却不坠青云之志;屡遭磨难,却依旧敢为人先。他著文,力挽狂澜,激活儒学;从政,心系百姓,不惧生死;为师,有教无类,道济天下。他的精神延绵不绝,纵隔千年,依然给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韩愈莫过于此。

就文学成就而言,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说韩愈振兴了东汉至隋朝八代以来的衰靡文学。后人言“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愈排在第一,以“文章”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摄图网)

作为百代文宗,他的作品流传千古,饮誉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

中华五千年历史,浩瀚激荡,每一段事,每一段情都融入五千年文脉,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如韩愈说的“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透过文字,他的故事、思想与精神,千载相传,浸润着每一个华夏儿女。

“酒助礼乐社稷康。”美酒,同样伴着中华文明走过千年历程。如今,杜甫、韩愈们青睐的重碧酒,已成为世界名酒五粮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范和中华酒文化集大成者。酒助文兴,文随酒盛,五粮液正以酒韵致敬文魂,赓续千年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写就新时代和美传奇。

执笔:郭俊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田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