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黄金都是向往和推崇的。

而用黄金来作为食物,往往主要彰显自己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不少帝王,如古埃及王室、中世纪欧洲贵族、中国隋朝的隋炀帝,都曾以能享用金箔点缀的食物为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今,部分商家为了让自己出售的食品看上去更高端、更有档次,于是想方设法增加一些金箔

无论是巧克力、冰淇淋,还是蛋糕、牛扒、寿司等,一旦披上金箔外衣,原本平淡无奇的食物一下子身价百倍。

这就有些疑惑:古人不是曾有“吞金自杀”吗?

正如《红楼梦》里的尤二姐那样,为何现代人还敢,甚至还推崇使用黄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版《红楼梦》的尤二姐

吞金自杀,是否真的存在?

实际上,“吞金自杀”这种说法与古代医书记载有关。

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中,就曾记载了:“诸金有毒,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

而类似这样的表述,在不同朝代的医书中都有出现,这也说明:在中医体系中,“金”往往有毒性,因此这也让古人们普遍相信“吞金”会致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医书中所记载的“金”,与古人想象中的“金”是不一样,并非是日常的黄金器物的“熟金”,而是一种“生金”。

唐朝中药学家陈藏器就对“生金”进行定义-----‘“本经云黄金有毒,误甚也。生金与彼黄金全别也。”’

而我们熟知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毒金即生金,出交广山石内,赤而有大毒,杀人,炼十余次,毒乃已。”

换句话说,这种生金更多指的是刚刚开采出来,未经过冶炼的天然黄金。

之所以这类黄金有毒,并非是金元素有毒,而是天然黄金还藏有大量的铅、汞等有毒金属,但通常经过多次冶炼,这些有毒金属也随之被剔除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有人会“吞金而亡”呢?

事实上,翻阅一些史书记载,的确记载着一些古人吞金而亡的案例。

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当时镇守大沽口的清朝将领罗荣光,担心自己会因战败而受到朝廷的追责,于是选择了“吞金自杀”。

但既然黄金没有毒,为何还是会有人吞金而死呢?

实际上,“吞金致死”的死法与普罗大众所想的还是有些出入。

要么吞金吞的是生金,剂量足够,最终可能会死于重金属中毒;要么是因为吞食金簪这类尖锐的物质,导致胸腔、肺部、肠胃被划破,进而引发体内大出血而亡

另外,若吞食的金块比较大,可能会下坠而压迫肠道,导致消化道出现破裂,出现内出血以及并发症,最终疼痛难忍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如此,吃“贴金”的食物,是否会对身体有危害?

无论任何食物只要一“贴金”,身价马上就会水涨船高,而且对于一些高端食客来讲,似乎对“贴金”食物都毫无抵抗力。

但现实却是经常食用“贴金”食物,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金属中毒。

原因就是金箔无法被肠胃消化和吸收,一旦体内堆积大量金箔之后,就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出现。

如果只是少量食用金箔,对身体的危害性并不大,原因就是金箔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并不会参与血液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食用“贴金”的人群来讲,就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胃痛等病症出现。

而且金箔属于一种金属元素,容易导致金属中毒的现象出现,比如头晕、无力、恶心、呕吐等。

随着中毒症状不断加重,还会出现神经组织障碍,进而导致肠胃、肝肾严重受损,并且对生命也会极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此,金箔的滥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联合早在2022年,就已经叫停“金箔食品”,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潜在食物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这股奢靡之风需要遏制。

明知道这东西没有营养价值,为了所谓的攀比,还需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冒险,试问这样真的划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杜玮淦. 给食品“穿金戴银”可能面临法律制裁[N]. 南方日报,2022-03-15(A11).

【2】金箔入酒引争议 “纸醉金迷”不可取[J].质量与认证,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