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军的推进,亚速海沿岸差不多已完全处于了俄方的掌控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战初期,俄军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赫尔松州后,马上恢复了北克里米亚运河,解除了2014年以来乌克兰方面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水资源封锁。

俄军拆除了运河的拦水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很多人都在猜测,赫尔松很可能会效仿卢顿巴斯地区的甘茨克和顿涅茨克,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建立“赫尔松人民共和国”这样的亲俄政权。

没成想,赫尔松州的想法要更热烈、更激进。它的参照对象是克里米亚——要直截了当地加入俄罗斯联邦,不再尝试建立什么“人民共和国”。

5月11日,当赫尔松州军民行政机构副主席斯特列穆索夫公开宣布申请加入俄罗斯的同时,该地也已经完全接入了俄语广播和俄语电视台,卢布开始代替乌克兰格里夫纳,甚至连基础教育的课本、大街上的标牌,都要按照俄语模式进行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就很奇怪了。

要知道,相比俄族人口占了40%的顿巴斯地区,或者总人口的3/2都是俄罗斯族的克里米亚半岛,赫尔松的俄族居民只有大约15%,而乌克兰族人口则超过了八成,占据绝对优势;此外还有零星的白俄罗斯族和鞑靼人(多为穆斯林,来自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人身着民族服饰庆祝入俄——前左一,俄罗斯族、紧挨着的左二,乌克兰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边两位姑娘,是鞑靼人的装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跟乌克兰东部的很多地区类似,这里也属于传统的俄语区,大量乌克兰族人日常也是主要说俄语的,甚至以俄母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但是,相较民风剽悍,俄族人口多,传统产业链也和俄罗斯高度配套的顿巴斯地区,赫尔松州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的紧密。

而之所以赫尔松的军民对俄罗斯表现出了明确的欢迎态度,俄军在此地也没遇到剧烈抵抗,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们对乌克兰政府的治理,已经失望透顶,寄希望于俄罗斯能改善自己困窘的境地,带来更好的生活。

2022年3月底的赫尔松,已经重归于平静,俄军在街头执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知道,乌克兰是“东欧粮仓”,而黑土肥沃的赫尔松州,则又被誉为“乌克兰粮仓”、“乌克兰的面包篮子”。

此地的工业企业,也大多跟农业有关。比如,这里是前苏联地区最大的收割机制造基地,拥有着整个欧洲规模NO.1的食品罐头厂,还是欧洲重要的化肥生产区。

苏联解体后,随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渐行渐远,赫尔松州原本的车辆和船舶制造维修业,都逐渐垮掉了。

这样的废弃工厂,在乌克兰一些地区很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按照早前苏联的整体工业布局,这些工业企业,大都属于为俄罗斯工业打造的配套基地,跟欧洲那边并不兼容,短期内很难实现转型升级。

这导致,赫尔松州,越来越倚重脚下的黑土地,农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例非常高。

雪上加霜的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两次颜色革命,乌克兰的仇俄政策导致造成该州能源紧缺,不但致使传统的车辆和农业机械产业更加拉垮,更深度牵连到了当地农业。

但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在几个大寡头的接力操纵下,赫尔松农民们世世代代耕种的黑土地,竟然像变戏法一样,不断转为了美国粮食公司的财产。

具体的操作,让这些老实巴交的乌克兰农民那是一万个看不懂,更想不通——自己在家门口辛辛苦苦种地,为何变成了给美国人“打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咱们就简单捋一捋这个“变戏法”的操作。

大家都知道,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硬通货币角色和相关的结算体系,可以通过操纵大宗商品交易,来达到遥控他国政府的目的。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石油、天然气这类的能源。此外,就是国际粮食交易了。

相比能源,粮食这方面的议题,影响可能还更直接,更厉害。

毕竟,能源问题固然重要,但还算不上最紧急的那个,取暖可以靠抖;加不起油,就骑自行车或者11路;通讯靠吼——但饭不吃,会要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如果能成功控制一个国家的粮食产业链,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导层,一定会乖乖地任由你摆布。

而最近这些年,乌克兰粮食的真正操控者,或者说乌克兰粮食的真正主人,并非乌克兰人民,也不是乌克兰政府,而是西方世界,更具体来说,是美国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人倚仗着黑土地,过着比其他加盟共和国都要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之后的几轮大规模私有化浪潮,寡头们通过趁机低价收购国有资产,全方位地掌控了乌克兰,这其中就包括了乌克兰的土地和农业。

而且,这些寡头们很多都带着西方背景,跟他们“合作愉快”的乌克兰政府官员、最高拉达(议会)的议员们中,更不乏那些拥有乌克兰和美国双重国籍的各色人士。

乌克兰的拉跨,他们俩似乎应该负主要责任,特别是这位“美国女婿”——前总统尤先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情形下,美国的粮食资本就大摇大摆地杀进了乌克兰。

长期以来,世界有四大粮食巨头ABCD——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高度垄断国际粮食市场,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以上。

除了前面那三家美国的,唯一的一个法国粮食集团,它背后其实也有美国资本。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世界粮食市场是被美国资本控制着的。

很明显,美国这边关注的,从来不是各国人民能否吃饱饭,而是能否通过粮食操控他国政府,方便自己薅羊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再回到乌克兰。

从本世纪初第一次颜色革命开始,通过乌克兰政府和寡头们的“积极配合”,四大跨国粮食资本疯狂地在乌克兰“攻城掠地”,一步步控制了乌克兰的黑土地和农业生产链。

而要说其源头,还得再往前追溯十几年。

早在苏联解体之初,乌克兰的国营农场大搞“私有化”的时候,就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个人。

然而,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通常距离较远且彼此分散,面积小,耕种并不方便,也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同时,这些拿到土地的前农场农民们,只会种地,缺乏相关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

平原机械化作业不适合小农经营。正因如此,情况相似的白俄罗斯并未进行大规模农业私有化,仍保留着国营农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一个公司,再给这个公司打工。

就这样,在境外势力的操控下,乌克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土地租赁市场,大量分散的地块通过租赁协议集中到了某个大农业公司旗下,而这个起着乌克兰名字的农业公司,实际的操盘者,大多都是美国资本。

期间,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当总统的时候(他是顿涅茨克人),曾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冻结涉及外资的国内农用土地流转。

很快,第二次颜色革命压了过来,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这两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亚努科维奇下台后的第一时间,就逃到了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罗申科当上总统后,虽然没有直接废掉禁止外国公民和企业购买乌克兰农业用地的法案,但却不断放开相关的租赁政策。

与此同时,从2014年起,乌克兰政府还不断降低对农业的补贴,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等。这导致乌克兰农民种地愈发赔钱。

趁机,美国资本又掀起了对乌克兰土地的大规模租赁潮,最终间接控制了乌克兰的黑土地。

除了控制土地,西方资本还操控着乌克兰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种子不能用本土或者俄罗斯的,必须要从美国或者欧洲买(欧洲的种子公司,背后也有美国资本),农药化肥,甚至是部分农用机械也要进口。

即便原本乌克兰在农业科研领域功底很深,苏联时期,乌克兰国家农业科学院曾被视为领先欧洲的农学机构;而乌克兰原本就是个农用机械生产大国。

1950年代,乌克兰农学专家在现场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来,美国控制了乌克兰的粮食种子,也就等于控制了乌克兰的粮食安全。

更霸道的是,按照相关的“合作协议”,乌克兰只能依据西方给出的“订单”出口粮食,而粮食加工特别是粮食深加工,则是绝对禁止的——因为粮食加工的利润更大。

上述操作,也部分解释了,乌克兰为什么身为粮食出口大国,却毫无种粮自主权,以至于成了欧洲最穷的国家,沦为欧洲子宫的原因。

这堪称东斯拉夫版的“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你以为乌克兰农民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是这样的——战争期间,穿着防弹背心也要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20年3月31日,在农业部长罗曼·列先科的推动下,乌克兰最高拉达干脆通过了《乌克兰农业土地流转法案修正案》,把本世纪初确立的“农地禁售令”直接废掉了。

罗曼·列先科部长1988年出生,担任乌克兰农业部长时才31岁(今年3月突然辞职),据说他背后很有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年多的过渡期,2021年7月1日,泽连斯基总统正式签署和颁布了该法案,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农业土地销售禁令。

同时为了顾及“体面”,又规定了流转的上限是1万公顷,外国企业和个人禁止购买距乌克兰边境50公里内的土地等等——但这对于美国资本来说,都不算是太大的问题。

如今西方世界热情追捧司机总统,以至于将他封神的行为,咱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细品品。

《时代》周刊为泽连斯基拍的这张硬照,从色彩到构图,再到整体风格,很是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案一出,乌克兰多地随即爆发了激烈的抗议活动。很快,泽连斯基为了平息民愤,又表示,暂缓实行《乌克兰农业土地流转法案修正案》,会将这个议题付诸全民公投。

然而,公投还没来得及开始,甚至连个具体的规划尚未公布,俄军就打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形下,在赫尔松人特别是当地农民们看来,无论他们属于乌克兰族还是俄罗斯族,大都已经对基辅的那个为美国人“提供服务”的乌克兰政府失望透顶。

所以,此时的俄军进入,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像是一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