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语

在《从数字化农业保险到绿色乡村振兴》绿色农业保险专题研讨会上,华风象辑(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飞就特色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从研发和市场创新及技术应用角度的建议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主题分享。

从2016年起,我们公司为保险行业尤其是农业保险领域研发落地了近180余款的气象指数类产品。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特色农业保险的春天来了,各类主体对产品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从农业保险参与主体的角度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一是从政府角度,地方政府是气象指数保险创新和资金支持的主体,也越来越重视,但从全国角度看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的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大规模的应用即保费在数百万以上的案例并不多,很多政府在提供保费补贴的同时往往会主导一些产品的设计,导致产品赔付风险太大,很多方案每年必赔和超赔,违背了损失补偿的保险原则,导致当地一些保险公司不愿意去做,又回到了原来的查勘定损的保险保障方式上来。

二是从产品研发角度,气象指数产品有基差风险问题,不可以消除,但可以通过加强调研和模型论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产品设计合理,非常科学,前期有大量论证,有的产品比较简单粗暴,有很多农民包括其他的同仁看到这些产品都认为是纯投机或对赌性比较强的产品,实际上基差风险比较大。但有一个客观大量存在的现象,设计复杂反复论证的方案,农民接受程度并不高,不利于他们理解。简单的方案在承保时农民接受度比较高,但在理赔时因为基差风险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些争议。

三是从农户的角度农民对气象指数保险认知程度不够,在世行数字农险项目中,我们的金融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环节,在保前做了多轮问卷调研和方案充分的沟通,以及理赔环节现场走访和中间集合各方力量,对气象指数保险进行培训交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整个项目在农户环节还是顺畅的,但是在很多其他案例中,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宣传中农民表示理解了,但理赔时大家还是希望能够像部分传统农险一样,没灾也能赔一点,导致很多在实际理赔环节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以气象数据作为理赔依据的出入比较大,产生一些争议。有一些诉讼案件,我们也看到一些判例,从结果看法院也会支持以气象站点为理赔依据,但无疑也会挫伤一部分农民的投保或续保积极性。

四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对我们这样一家技术咨询公司,保险公司理论上是我们的客户,但一部分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和风险科学评估上投入不足,导致盲目上方案和产品产生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理赔和超赔现象,这里指的是实际上没有多少损失,因为产品产生了超额赔付,缺乏商业可持续性。二是科技应用程度不够,不管是本次项目还是其他项目上发现指数保险理赔的快速优势,大家都有共识,但在有些案例上发挥不明显,很多保险公司理赔时还是用政策性保险的理赔流程进行理赔,周期比较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赔付体验。

结合这个项目的经验,从研发和市场创新及技术应用角度提一些建议,雷同的地方不赘述了。

一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气象部门专业机构,在产品研发技术和商业可行性和绩效评估方面的优势,让保险回归保险,从多元角度,基差风险控制、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量化和改进保险产品。世行项目中,兰州农业农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去年试点当中发现产品最后在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上有所平衡,今年也会扩大我们覆盖的面积。

二是从产品研发上,刚才提到了基差风险的问题,基差风险是技术问题,有很多技术办法,比如刚才提到的加强硬件布局,包括在产品设计时引入动态生命周期,包括世行国外专家提议我们引入了一些天气预报类的数据加强风险预判,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些点。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缺一不可的问题,两者要相互妥协达到平衡,科学性比较强的产品商业可持续性和推广性并不强,这两者一定是平衡的角色。

三从应用上看,地方政府是推动的主体,但随着现代数字农业涌现出很多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这些主体也有很多商业性农险应用结合的需求,包括之前应用过的比如和委托管、订单农业结合的商业性机会,我们项目也做了探索,还可以把指数类和传统型保险进行结合,探索基本+附加险。

四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提高农业保险数字化水平,发展成绿色保险,更往前走一步。

结合气象指数保险,我们做了一些系统化的实践,比如定制灾害监测预警,电子气象证明,自动理赔,配合防灾减灾建议,让农民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得到赔付,实现正向激励的初衷。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