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半月谈 等(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导语:中央媒体新华社半月谈刊发题为《没有疫情也连续搞大规模核酸检测?抗疫资源不能如此浪费》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疫情也连续搞大规模核酸检测?抗疫资源不能如此浪费

评论说:

全域没有疫情也做大规模核酸、多轮核酸都是阴性还要求全域天天做……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地方做核酸检测的频率有些令人不适,“嗓子眼都捅出了茧子”,其必要性让人怀疑,期待优化核酸检测方案,提高核酸筛查精度,尽量减少对老百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开展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的最重要手段,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首要举措。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多个地方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检测能力,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策略和人群范围,收到了很好的防控效果。但有一些地方没有疫情也启动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有地方没能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筛查区域,还有地方的核酸检测持续搞“人人见、天天见”。

面对疫情,有关决策应科学审慎,不能只剩下“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这一招。尤其是没有疫情的地方,随意高频率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中断部分社会运行,安排大量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协助维持秩序,无疑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医疗资源,影响社会正常运行,还容易引起群众的猜测,增加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当前,努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最佳防控效果,科学精准开展防疫工作,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百姓的期盼。启动大规模核酸检测,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坚持对社会最小影响原则,决不能搞“拍脑袋”决策。只有科学研判疫情传播风险,精准确定核酸检测策略,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打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战。(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5月2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女士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进行了明确。

郭燕红说:“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在频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的检测频次也是要当地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的需要来因时因势确定。”

从郭燕红专员的答复中可以明确两点,第一,不是所有城市都要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主要是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建立。第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次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灵活调整。

国内已经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还有更多,有些还正在积极准备开展,郭燕红对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城市的标准明确之后,不知道能不能给常态化核酸检测刹一下车。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日前撰文对核酸检测进行了分析。据张瑜团队估算,新冠疫情以来,我国核酸总花费约3000亿,一半是花在今年。今年上半年核酸检测或超200亿人次,人均15次。

如果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不受限制,可以预见核酸检测的费用还将激增。

张瑜团队指出,一个被遗忘、但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常态化核酸费用约80%由医保负担,各级财政仅需支付约20%。2021年年底医保基金结余高达3.6万亿,张瑜团队认为,不考虑财政补贴,也够全民2天一测,测3年半。虽然医保短期的压力不大,但由于我国医保尚未完成省级统筹,各地医保“余粮”不均的问题可能被放大。

启动大规模核酸检测,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坚持对社会最小影响原则,决不能搞“拍脑袋”决策。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