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40年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意义。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进入“攻坚拔寨”关键时期,目前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支持。金融扶贫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参与脱贫攻坚,为扶贫地区发展注入增长动力。然而,长期以来金融扶贫主要的关注点都放在间接融资工具上,对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的认识不够。实际上,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是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最为活跃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填补贫困地区在这方面的空白,通过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活地方经济,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近年来,中央和证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先后颁布指导性文件,出台“绿色通道”和费用减免等政策,注重发挥资本市场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鼓励资本市场利用多样化融资工具吸引资本向贫困地区聚集。在该背景下,证券、期货公司多种形式广泛参与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建立“一司一县”“一司一结对”的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消费扶贫、捐赠扶贫,运用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包括资产证券化)、“保险+期货”、产业扶贫基金等工具服务脱贫攻坚,探索资本市场扶贫的创新实践。

《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案例研究》对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的案例首次进行梳理、研究和评估。在实地调研和现场采访的基础上,从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包括资产证券化)、农产品“保险+期货”、产业扶贫基金4类证券期货类金融工具出发,选取35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原则是以“三性”为原则,即专业性、真实性、可持续性。专业性,强调运用证券期货类金融工具开展金融扶贫。而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不属于专业性研究范畴;真实性,强调真扶贫,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帮扶作用,排除穿马甲式的扶贫;可持续性,强调对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的培养和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而不是一次性救助扶贫,更不是宣传性扶贫活动。

课题研究发现,贫困区企业挂牌或上市能够募集资金用于贫困区经济建设、带动就业和税收增长、提升企业素质;扶贫债券发行有利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保险+期货”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产业扶贫基金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同时,课题研究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绿色通道”政策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证券基金机构在贫困地区展业的主观意愿不强,扶贫债券专业化设计和公益化属性难以有效保证、债券投资者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挖掘,“保险+期货”模式的保费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的权责划分不清等。贫困地区面临教育卫生公共供给不足、合格的劳动力匮乏,生产环境恶劣、产业效率不高的问题。金融讲求效益的特性与扶贫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冲突,除了金融部门应努力降低成本、降低收益预期外,财政也应在风险分担和收益补偿方面出台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扶贫事业。下一步,建议股权市场应进一步优化“绿色通道”政策、健全市场化的“造血”机制、聚焦提升贫困地区企业发展;债券市场要平衡好扶贫产品的专业化设计和公益化属性,若财政资金予以适当担保,将增强扶贫债券投资者的信心;“保险+期货”模式要丰富保费来源、探索与政府农业保险的结合,探索公司加农户合作的新方式,发挥农产品期货风险管理的作用。

总之,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对我国的扶贫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政府、市场、社会能够继续协同推进扶贫工作,优化贫困地区政策环境,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环境,引导各类资本流入贫困地区优质产业项目,解决管理理念、技术水平等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问题,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希望金融从业人员秉承服务经济、造福人民的初心,沉下身子在扶贫路上创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