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鹗荐是清朝嘉应州程乡县(今广东梅州梅县)程江镇人,省试高中解元(即广东省第一名举人)后,欣然在灵光寺题写“顶外无山”的牌匾。7年后进京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庶吉士。11年后回到灵光寺,却要把自己写的牌匾摘下来,这到底演的是哪出戏呢?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光寺山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那山山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光寺大门

话说当年陈鹗荐参加康熙32年癸酉岁(公元1693年)的省试高中解元后,兴高采烈地回到嘉应州,邀请了一帮志趣相投的文人到广东梅县雁洋的阴那山游玩,并到灵光寺还愿。一群人来到阴那山,一路上看到林木茂密,鸟唱虫吟,风景优美。大家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吟诗作对,好不惬意。好不容易到了阴那山山顶,看到梅县、大埔的群山在阴那山周围显得十分矮小,仿佛众臣俯首朝拜,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鹗荐中解元(嘉应州志)

当时灵光寺的住持听到陈鹗荐高中解元前来还愿的消息,想到嘉应州有史以来能高中解元的没多少人,能到灵光寺烧香的解元更是屈指可数,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叫寺里的和尚拿出一块大木板,让陈鹗荐现场挥毫题匾,陈此时意气风发,当即提笔挥毫,写下了“顶外无山”四个大字,住持让人将这块牌匾高悬在灵光寺的天王殿上面,香客一进寺门,抬头就可以看到解元陈鹗荐“顶外无山”的墨宝。许多人为了一睹陈解元的亲笔题字,专程到阴那山灵光寺烧香,灵光寺的名气一时大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39年庚辰岁(1700年),陈鹗荐进京考试,中了进士,官授翰林院庶吉士。在京任庶吉士期间,陈鹗荐见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个个满腹经纶,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4年后(康熙43年,1704年),陈鹗荐从京城回来。他再次来到阴那山灵光寺还愿,见了住持后,羞愧地向住持说,十多年前这块“顶外无山”的牌匾写得不好,想摘下来。住持心想,好不容易才得到陈解元的墨宝,让灵光寺的声誉大增,如果将牌匾取下来,灵光寺的名声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说,这块牌匾受了十多年的香火,不能随便取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鹗荐中进士(光绪嘉应州志)

陈鹗荐家在梅城程江,距离灵光寺40多公里,当日来回几无可能,便在寺里借宿一晚。因为住持不愿取下牌匾,陈翰林辗转反侧,难于入睡。半夜看到窗外一轮明月升上空中,触景生情,想到山再高也不可能高过空中的月亮。第二天一早,陈鹗荐让寺中的和尚拿来一块木板和笔墨,提笔写下了“空中有月”四个大字,并注有“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孟冬吉旦,翰林院庶吉士陈鹗荐题”的字样。这块牌匾至今还悬挂在灵光寺,香客站在灵光寺的院子里面就可以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光寺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鹗荐题写“空中有月”牌匾

“顶外无山,空中有月”陈鹗荐翰林前后两次在灵光寺题匾,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副工整的对联,在嘉应州被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鹗荐与灵光寺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