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今天做核酸了吗? ”“请问附近哪儿做核酸方便? ”“这个采样点开到几点? ”上述这些已成为许多老百姓日常对话的一部分。

一切都是为了应对仍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近日表示,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

正因如此,核酸检测与区域核酸筛查这一尽早发现隐匿传染源的重要手段,成为了疫情风险地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他不少地区也已在着手梳理、建设更多核酸采样点位,同时调配相关医疗设施和检测人员,强化监测体系。

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讲,核酸检测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不过此前可能没有经历过频度相对较高的核酸采样;另一方面,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各个城市和地区不只是简单颁布核酸检测的频度要求,或是类似“进入公共场所需核酸阴性证明”规定就了事,而是同步以便民化、服务化的理念,推进这项重要工作。

“可及性”建设,让老百姓更便捷地找到采样点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而在几天后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也强调,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既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也方便公众就近接受核酸检测服务。

“可及性”,就是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优势之一。最多15分钟的路程,步行就能到达,老百姓很快就能够着,自然就更愿意配合支持,也就间接提高了检测效率,提升了疫情防控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不能只是单纯地增加采样点位数量,也要优化好设置布局。“要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以及核酸检测机构的布局,可以参考每2000-3000人来设置一个采样点,每个600-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原则上以小区为单位设置采样点。”郭燕红认为。

目前,杭州、深圳等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而要进一步强化可及性,还需要让老百姓能够方便的查询了解,自己可以去哪里做核酸检测。最近,多地卫健委、大数据局等官方机构都在忙着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核酸采样点数据,搬到高德地图上,就是为了帮助老百姓更方便地查找、导航前往检测点。

目前,全国超过350个城市的老百姓已经可以通过“核酸地图”,查看自己附近或所在城市的核酸采样点分布。还可以查看采样点的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并能规划导航路线,方便出行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暖心配套服务,让检测工作更顺利

毫无疑问,最近在全国各地推进的核酸检测,既是对抗疫情的重要工作,同是也是项浩大工程,需要所有人员团结一致,共同付出心血和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信任支持至关重要。要注意到的是,服务保障与检测工作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服务更细致、更周到一些,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就更低一些;大家自然就更愿意更积极、更主动地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就能更顺利地推行。

例如针对特殊人群,许多地方都针对性地设置了“绿色通道”,甚至上门服务。这样一来,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老人就不需要吃力地排队等待,能够非常便捷地接受核酸检测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为了解决许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法生成个人健康码或核酸码的问题,一些城市街道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手动录入信息,并将生成的码打印出来,供有需要的老人们使用。

更有一些“脑洞大开”的特色服务,在让人赞叹其创意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暖人心坎”。这段时间在网上大火的各种特色“两米线”就是如此。

五一过后,各地天气逐渐升温,许多地方核酸采样点现场、原本是为了提醒大家保持间距的“两米线”,被一把把固定的遮阳伞代替。这样一来,既能够起到提醒间距的作用,又非常贴心地为群众遮阳降温。

还有不少两米线上,印着的是特色绘画、古诗词、脑筋急转弯,也让每个人在排队时,不经意间就收获了意外惊喜,拥有了更好的体验。

广大群众的积极心态与信任支持,对城市治理而言异常宝贵,对于如今各地推行核酸检测工作也是如此。不负这种信任,多一些便民暖心的服务安排,防控工作就能凝聚更多力量。

在这与疫情较量的关键时期,这种相辅相成正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