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非遗 │“笙”声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拉祜·非遗 │“笙”声不息

传情达意 、“笙”声不止,芦笙,是拉祜爱情的甜蜜调子,更是拉祜文化的隽永密码。

芦笙,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拉祜文化传承的重要“密码”之一。它在拉祜族文化历史的悠悠岁月中,有着隽永的光芒和不败的音色。

芦笙制作,这项极具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拉祜族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于2006年5月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普洱市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南嘎河人制作芦笙的工艺精细考究。这里的成年男子大都会制作芦笙,以家庭为单位的师承关系,将芦笙制作代代相传。

制作芦笙的原材料除了自家栽种的形状好看的葫芦外,铅、金竹,酸蜂蜡等缺一不可,最重要的还要有生长在深山丛林里的泡竹。芦笙制作人往往要徒步进入深山、走过溪涧,才能找到。

芦笙制作过程主要有截竹管、安簧片、粘管、调音等6道工序。最值得一提的是簧片制作,金竹砍回后削成片置放于火炕上慢慢晾干后削成薄片,截一寸来长,用最小的刻刀刻出舌簧,试音、修改到音调旋律准确才算完成。

这其中又以调音最为关键。芦笙的音准,在制作过程中只能完全靠芦笙制作人的经验和感觉去制作与调试,且一定要反复多次调试,这道工序非经验丰富的师傅不能为之。

芦笙大小各异、长短不一,不同的芦笙发出的声音高低错落不同。长芦笙低沉有力,是逢年过节展示拉祜人质朴粗犷的绝佳乐器;短芦笙清脆悦耳,春日里谈情说爱、秋收时丰收喜悦,它都是拉祜族传情达意的最好承载。

繁琐考究的制作过程

淳朴单一的传承方式

并没有让芦笙制作这一拉祜民族文化

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地方的保护 民间的传承

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笙”声不息

©普洱广播电视台云上普洱

供稿: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龙梦翼 李凡 李文强 通讯员 石建红

编辑:侯玉玲

编审:张铁弓

监审:杨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