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往往都有非常负责的母亲,它们会和自己的孩子共处很长时间,保护它们的同时也传授生存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转移幼崽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有些哺乳动物自出生起就能很好地行走,有些哺乳动物则需要母亲带着它们一起转移。

比较常见的有幼崽牢牢抓住母亲共同转移的,也有像澳大利亚有袋类一样直接幼崽放进“育儿袋”里的,还有一种——可能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叼着幼崽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叼着幼崽转移却不会咬伤它们呢?要知道狮子、老虎可以轻松咬断大型食草动物的脖子。

关于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回答,就像下面这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母亲而言,它大概也确实就是这么做到的,只是从这些动物叼着幼崽的嘴型来看,它们并没有把自己的牙齿隐藏起来。

那些叼着幼崽转移的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就是食肉目和啮齿目,它们都有很长的犬牙或门牙,也不是特别好隐藏。

但即便如此,这些动物要叼着幼崽转移也是非常简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狮子为例,虽然它们的咬合力非常惊人,但并不意味着它必须这样做,它们的嘴巴也有很强的肌肉控制力,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释放压力。

这一点在宠物猫身上特别明显,它们经常会叼回老鼠、松鼠玩耍,而没有杀死它们。

只要母亲不用力咬,对于幼崽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就转移而言,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换句话说,如果幼崽不配合的话,母亲也无法叼起幼崽。比如说幼崽在转移过程中随意乱动,不仅转移无法完成,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崽受伤和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里有一个进化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当幼崽的后颈被母亲夹住的时候,它们就会变得非常安静,不会做任何挣扎

而且有意思的是,大多时候幼崽还会非常配合地把后腿略微卷曲,尽量避免自己的爪子或身体接触到地面。

从理论上讲,幼崽的这些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动作,是长期进化过程中赋予它们的生存本能。毕竟转移的需求肯定存在,而四足动物除了嘴还能用什么呢,幼崽有这样的条件反射也算正常。

不过事实上,不仅是抓握后颈才会触发幼崽的这种条件反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的一项研究观察了幼鼠对母亲叼着转移时的反应,当幼崽被叼起后立即变得柔软和紧缩,即使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模仿母亲的抓握,它们的行为也表现出显着的一致性。

当在幼鼠的颈部区域涂抹少量局部麻醉剂,以及只是夹住后颈而没有悬空时,反应会减弱。

答案就很明显了,除了抓握之外,悬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也触发了幼崽被转移时的安静、卷缩的本能

养过宠物猫和狗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转移它们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抱着,捏住它们后颈也很容易完成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过程除了在模仿了触发幼崽的本能机制之外,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些原因,那就要回答它们为什么不会因此而窒息?又为什么不会因为疼痛而反抗?

原因就在于这些动物脖子上的皮肤和毛发往往都更松散,这意味着被夹住了也很难让它们窒息。

另外,这些位置的皮肤也基本没有神经末梢,这是为什么即便是在我们抓住后颈时,它们也不会感觉到疼痛。

其实,这些动物成年后往往也会多多少少保留一些这个本能——可以试试成年的宠物,这和它们脖子上的皮肤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人类也被发现存在这种本能,如果婴儿哭闹的话,只要轻轻抓住他们的后颈,它们就会停止哭闹。

但作为一个父亲,我亲测过,抓后脑勺基本无效。

不过,我也亲测过,把婴儿悬空和晃动的效果很好——基本可以让婴儿瞬间安静下来,这可能是在模拟转移的过程吧,触发了它们最原始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