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医疗活动。”人们生活在世间,首先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在这些日常的生存活动中,人类的卫生保健活动更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与疾病作斗争,曾积极总结相关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医学——中医。

而如今,治病救人的中医渐渐被人们当成“养生之学”,那中医的式微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我们又该如何找寻昔日中医的辉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医药体系,与之相对的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西医,与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一样,中医对应的是现代医学。

恰巧因为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因此人们常常将中医与西医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进行看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当中,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代表的四书五经当中也出现过许多关于疾病的认知。

从周朝开始,上古先民对疾病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分类上较之于之前也更为具体,而中医从萌芽到最后发展成熟,实际上经历了大约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最早起源于巫术,直到《黄帝内经》出现之后,中医才得以真正的形成。

中医在内科方面治疗的蓝本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看病的时候总是先观望病人的气色状况,查听病人发出的各种声音,认真询问病人的感受,然后在综合病人的信息后才做出最终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伤寒杂病论》及《针灸甲乙经》两书的自序记载,张仲景有一次遇到王粲,见他脸色不好就对他说:“你已经染上恶疾,应及时治疗,否则四十岁的时候会因此丢掉性命。”

当时年仅20岁的王粲正风华正茂,根本听不进去张仲景的劝告,认为他不过是耸人听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没想到二十年后的一天,王粲发现自己开始掉眉毛,为此他寻遍名医治疗,可无奈只活了187天就去世了。

张仲景对中医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创立的辩证疗法,所谓辩证疗法就是把疾病从产生到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身体器官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外科的鼻祖则是东汉末期的华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的医生,也是第一个提出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生。

直到元朝时期,中医学才开始逐渐地没落。尤其是自李时珍之后,中医学界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师级别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是否仅仅是养生之方?

实际上,当西医在面对非典和新冠疫情等重大疾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却凭借它的独特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一直以来,中医却一直被误认为是无用之物。就这一问题,山西省的老中医李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今天的中医在用药剂量上与古人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医在治疗效果上前后的天差地别,脱离剂量谈中医就是瞎胡闹。

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离开对剂量的探讨而直接去追寻治疗效果,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专家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曾明确表示自己的药方算得上“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同样的药方到了现在却没有任何的疗效,这一问题也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困扰。

直到在汉代古墓中权衡出土以后,这才为我们揭开了中医学不断没落的原因。

古人所说的权衡,其实指的就是秤砣,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在东汉时期人们说的一斤的重量换算到现在大致在200克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现代人长期以来对一斤药材的用量仅仅是10到30克,这将近十倍的差距自然导致了如今中医的用药效果不如原来。

李可医生曾经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证明,中医的效果同样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以李可医生对中药“附子”的用量为例,传统的中医在开药时,附子最多只用几十克的量,而李可则根据古代时期的度量衡进行换算,同时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情,常常开出上百克的剂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病人也因此得以起死回生。可以说正是李可的这一大胆实践,才将中医从濒临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

除了医术高超之外,李可先生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医德,他曾经将毕生的行医经验,编辑成书本并公之于众,他认为行医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而不是为自己谋求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之下,中医逐渐被人们当成了一种养生之学。如今人们但凡出现重大疾病往往都会求助于西医,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应该做到如何振兴,同时又该如何处理与西医之间的关系?

对此,李可先生曾表示,振兴中医首先要学会传承。他指出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断层,第一次在魏晋时期,第二次在金元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要想学好中医,应当尽可能回到中医的源头进行学习,要对相关的基础理论及临床的辩证哲学思维要有深入的了解。

而在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上,李可先生表示,中医有其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不能简单地与西医进行融合。

二者同时作为治病救人的良方,应该努力寻找共通点,尽可能地实现优势互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中医未来发展的最大竞争者在其自身。中医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需要人们下功夫去深入钻研。因此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就去贸然的研习中医理论,这无异于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