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电商平台都在美国上市,背后的大股东无一例外都是外资,其中以阿里为例,整个阿里高层的人员加起来股股份只有7.4%,大股东是日本软银,京东的最大股东是腾讯和沃尔玛,而腾讯的最大股东是南非的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所以大家去哪个平台购物都是一样的,因为在中国攫取的巨大利润最终都是流向上市地美国的华尔街的,而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公司大都是注册在境外的离岸公司的躯壳,实际上都不能算是中国的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看线下全国最大的10个商超,以阿里为首的美国资本入股了永辉、大润发、欧尚苏宁,还有纯外资的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乐购、好又多,我们中国人自己百分百能控股的大型超市有吗?只有一个叫华润万家,它是一家央企,所以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的企业都被外资给包围了,而且处境堪忧。

由于我国早期的传统零售业物资匮乏,并不像美国早在半个世纪就趋于强大和成熟,早在60年代沃尔玛就确定了一个原则,从小镇入手,但凡人口超过4000人的小镇就开一家店,到了1995年沃尔玛在全美已经有了1300多个门店,而且主要都是在小镇上,美国的线下实体店退货非常人性化,通常30天内可以免费退货,甚至出现过一年内免费退货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国内在几十万人口的小镇上,在十几年前也不过只有1~2个大型的商超,并没有全国性的品牌商超竞争,一副小资产阶级嘴脸的黑心商家就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标虚高的价格,这样消费者非常的不信任,所以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服务精神更是忽略不计。

再看看以往的传统零售是怎么构建的,假设100元出厂价的产品为例,产品的制造成本是70元,厂家赚30元,最终在实体店以200元卖出,那么利润是100元,粗略计算省级代理商赚20%,市级代理商赚百分15%,在流通环节物流运输又赚走了20%,在终端销售环节,店铺房租和人力成本平摊到全年计算大概占到25%,最终零售端只赚了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消费者多花了100元,却直接养活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周转链条上的所有人,工厂的工人、运输的司机、搬货的工人做销售的业务代表,超市的理货员收银员等等,使得每个参与产品制造和流通的从业人员都赚到了钱。听到这里,是不是会有点气愤,凭什么要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买单。实际上,这是因为在实体零售规则中,产品的抵达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层层加码,最终把所有的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的头上。

电商模式的兴起直接跳过了中间的大量环节,直接由厂家或把控货源的贸易商,通过网络平台,通过快递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电商砍掉了中间环节的成本,确实是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是也产生了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得不再去实体店消费了,但在绝大多数的实体零售经济中的就业岗位,都是存在于这些被省去的中间环节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有的供应链被打破,价格体系崩溃,整个零售经济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那些处于底层的终端实体店无货源优势,无销量优势,无价格优势,所以迅速败落。这在电商刚起步的那几年,在网店数量还在处于增量阶段时候,我们是完全感觉不出的,最终电商上出现资本加持的巨头商家,手握庞大的广告经费,在战略性亏损低价补贴中把量做起来,从而打压财力薄弱的小商家,最终掌控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导权。

以双11当天为例,10%的头部商家就占了90%以上的交易额,剩下的6万家天猫店都是在陪跑的。另外不可不提快递在经历了早期的野蛮扩张,物流体系逐步成熟后,资本瞄准时间坐收渔利入场,开始收购了国内以,菜鸟物流的阿里系资本为首,收购和入股了大量的快递公司,在物流界形成垄断和霸权。顺丰曾经因为不屈服菜鸟的淫威,还一度闹掰过,中通更是直接赴美上市,外资还利用了中国更低的人力成本,最终导致的是我们的快递员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便形成了内外压榨和剥削的对象,每个包裹派送费仅仅一元甚至更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行业也是如此,利用劳务派遣不给缴纳五险一金,用人企业也不用承担责任,而在美国快递费一单就要三四十元,他们的快递员年薪都在5万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2万元被资本家欺负了,还有劳工组织他们的福利下限却是我们的上限,在中国快递费大多在10元以内,像义乌这样的城市只要量大,每单快递费最低能够到一两块就能发全国,依托中国庞大的基础道路建设的优势,快递的低成本是电商迅速发展的最大原因,如果国内的快递费和国外一样高,那就真的没有电商什么事情了。

最后总结一下,早期的黑心实体店寒了民众的心,民众的消费习惯被彻底改变,电商的利润大头都流向了国外,似乎我们在被慢慢地掏空,对于振兴实体经济,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