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来说,疾病的转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乃是中医治未病的两个部分。

可以说,如果掌握了疾病在机体的转化,那就能轻松应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乃至预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疾病的转变有哪些呢?

万变不离其宗,在我看来,虽然病邪的转变多种多样,但总不离如下两个方面:

1、寒热转变:

中医对于疾病的分类,素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其中,“阴阳”二者属于一种基础概念,虽然具有提纲挈领的高度,但在具体证候里的意义不是那么明显。

相反,“寒热”则是更为具象的一对纲领。即使古代没有温度计无法测量体温,但身体那种寒温的感觉也是相当敏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疾病寒热的转变,基本就相当于医者对于病理性质的判断,以此去确立治法,诸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般而言,“寒”多偏于机能衰退,“热”多是机能性亢进,虽然这里的衰退和亢进都是病理性的,所以内经有云“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而在实际临证中,表现为“热”的时候,其原因可以是阳盛则热,也可以是阴虚生热;表现为“寒”时,其原因既可以是阴盛则寒,也可以是阳虚生寒。这里面就有虚实寒热之分。

一般规律下,当机体感受阴邪,或者阳虚阴盛时,病势表现为沉静多属于寒;如果感受阳邪或阴虚阳亢,表现为病势亢奋则常属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寒热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因为医者治法的原因,也可以是病邪自身的原因,更可以受病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寒热之间出现互相变化,这就是寒热的转换,医者应该掌握这个情况,随时予以准确施治。

一般来说,由热转寒者,多提示正气受损而增加调治困难,由寒转热者,多是正气恢复而预后较好。

但也有一种稍微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是医者最需要关注的,才能避免虚虚实实之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寒热的转化,其实是根据机体自身阴阳正气的盛衰来体现的。

如伤寒太阳证,初起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这时候显然是属于“寒”的;但如果寒邪继续深入到了阳明,常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数,此时显然已经由寒转热了。其治法也从最开始的辛温散寒变化为甘寒清热,这就是寒热转化的体现。

2、虚实转化:

内经有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谓的虚与实,就是病邪强盛的程度和机体正气的盛衰体现。根据邪正盛衰的变化,进而表现为虚实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疾病的调治,总是一种“驱邪”,无论是借助医药还是机体自身,其目的就是将病邪驱逐或者消除。这驱邪的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会有所消耗。

当病邪被彻底清除,虽然正气胜利了,但邪去正虚乃是客观事实,这就是虚症的由来。

当然,也有邪不去而正已衰、邪已去而正不衰者,这些都可以看作虚实的转变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如果是由实转虚,一般是疾病后期,或者有不得当的调治因素,如外感初起多为实证,外感新愈时,机体会有一种相当衰弱的体现,此时显然就已经是由实变虚了。

此外也有一种本是虚症,但是在调治发展过程中转变为实证的情况。

比如脾虚湿积,一开始的脾虚,显然是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阴阳亏虚,无需质疑属于虚症。

但如果虚症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治,进而出现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无论是食积还是痰湿,都是实证,此时显然就需要去除这些实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进展变化,首先关注的就是其性质的转变,这个问题又以虚实和寒热的转化最为重要,希望本文能帮您加深这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