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政权想要征服江南,通常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夺取淮南;二、夺取巴蜀。

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北方政权才能谈论统一天下的事;如果两个条件都满足了,江南通常是无力招架的,比如晋伐东吴、隋伐南陈。

反过来说,如果北方政权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征服江南就会变得格外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几次南侵过程中,金军没有征服淮南,所以就算他们渡过了长江,也无法有效控制江淮一线,至少江淮的宋军、义军和流寇,都会依赖水军的优势与金军反复拉锯。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虽然在江南取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把大宋皇帝赵构追得满世界乱跑),却依然无法在江南打开局面,更主要的是,金军在北返时,先受阻于黄天荡,后受阻于承州、楚州,最后又被张荣的水军打得大败。

同时,金军既无法征服淮南,却也无法征服巴蜀,因为当时的金军已经达到了扩张的极限。

后世读者能通过史料分析出这些因素,当时的金国统治者肯定也非常清楚,所以在三次南侵无果后,金军就转变了战略,开始着手巩固北方占领区。

说到“守江必守淮”时,我们通常总是认为,南方政权必须得在淮河一线与北方政权死磕。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南方政权想守住淮南,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在淮河一线与北方政权死磕,但这显然缺乏可操作性,以至于我们很少见过一个南方政权,能用这种方法与统一的北方政权争夺淮南。

所以,北方政权统一北方后,只要大举南征,通常都会很快杀到长江一线。

另一种方法其实还是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

北方军队想越过淮河,逼近长江一线,就让他们放马过来,南方军队控制住淮南的主要据点,敌军就是逼近到长江,也没有什么用啊。

因为,敌军不能占据淮南,借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随便越过长江啊。

建炎四年,金军只是凭借前期的胜利气势,又抓住了南宋中央军、地方军、军阀、义军和流寇勾心斗角,都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所以在没有控制淮南的背景下,就大举越过了长江,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但是,因为金军没有控制淮南,所以后遗症很快就显现出来。

杀到长江边、甚至越过长江,与占据淮南是两回事。因为,淮南是一个广阔的面,北方军队大举杀到长江边,通常也只是打通一条线罢了,而且未必是多重要的一条线。

比如,金军南下长江了,但是他显然连运河一线都没有真正控制住。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金军虽然在江南一直打胜仗,最终却只能选择北返,而且在北返过程中,还会一步一个坎。

金军受阻于黄天荡,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取得运河的控制权。所以,金军携带大量的战利品北返时,才会被韩世忠堵在长江水道上,进退不得。

完颜宗弼于四月廿五击败韩世忠后,只是打通了从运河进入长江的通道,再向北呢?还是无计可施,只能暂时进入长江南岸的建康。

五月十一,完颜宗弼从建康北渡,也只能驻军长江北岸的六合,却依然无法北返,因为控制北面运河的承州、楚州还控制在宋军手里。

宗弼既屯六合县,欲自运河引舟北归,而赵立在楚,薛庆在承,扼其冲,不得进,宗弼患之。左监军昌自孙村来,见宗弼计事,欲会兵攻楚州。

八月初,完颜宗弼与挞懒联手,攻陷承州。

兀术乃分三太子兵欲攻高邮,时郭仲威为真州镇抚使,移文报高邮薛庆,庆知金人欲攻己,是率兵来扬州会战。庚午,庆至扬州与金人遇,遂进战不胜,庆引还金人追至东门外,庆堕马被杀。

也有一说,是薛庆落马被俘,金军攻破承州(高邮)后,就把薛庆杀了。

庆仓皇坠马,为追骑所擒,承州破,金惧庆复归,遂杀之。

夺取承州,意味着金军对运河的控制权增强了,但楚州还控制在宋军手里,所以金军依然无法顺着运河,把大量的战利品运回北方。

而在此之前,金军就开始大举进攻楚州了。此时的赵立,已率军防守楚州一个多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楚州的何去何从,对南宋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当时的南宋中央政府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就是集中兵力救援楚州,但是这种选择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集中兵力于一个地方与金军开战,就意味着宋金决战提前开始了,而宋军显然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当时的南宋,还是中央军、地方军、藩镇、义军、流寇林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那不过是赶鸭子上架罢了。

就中央军而言,且不说张俊、刘光世、韩世忠都不敢到楚州,就算他们敢到楚州,赵构也不敢让他们过去。

因为,如果这样打开了,这些中央军很可能受到重创。到那个时候,面对遍布江淮的杂牌军、军阀、义军、流寇,赵构还拿什么控制江南呢?

中央军不敢过去,指望杂牌军过去,估计也不现实;杂牌军不敢过去,指望藩镇、义军、流寇过去,似乎更不现实。

虽然说,在水网纵横的淮东地区与金军开战,宋军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有多大,显然没有人敢高估。

于是,张俊代表大多数人出面讲话:楚州是无解的,中央军根本不应该过去。

时扬、承二镇已破,楚势亦危,赵立遣人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往救之,俊曰:“敌方济师,达赉善兵,其锋不可当。立孤垒,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璧徒手搏虎,并亡无益”鼎曰:“楚当敌冲,所以蔽两淮,委而不救,则失诸镇之心。”俊曰:“救之诚是。但南渡以来,根本未固,而宿卫寡弱,人心易摇,此行失利,何以善后?”

有一种说法是:当各位军方大佬胆怯的时候,勇敢的岳飞挺身而出,他率军救援楚州,打出了三场大胜仗。

这的确是客观事实,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岳飞的救援其实也顶不了什么用。

八月十九,赵构命岳飞率军增援楚州;九月初四,岳飞率军进入泰州;九月廿九,楚州陷落,此时的岳飞依然没有赶到楚州。

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不要盲目夸大个人作用。当时的岳飞手下最多五千兵马,指望他救援楚州根本不现实。

关于这一点,赵构心里肯定清楚,所以他命岳飞增援楚州,恐怕也只是做个样子。岳飞明白领导的用意,于是在外围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保卫楚州这件事上,除了他们的领袖赵立之外,其他人都没必要大书特书。

当时的楚州,总兵力不足一万人,而且这些军队之间还有矛盾。

初,赵立之入城也,有徐州军民老弱仅数千,而胜兵居半,又有楚州将兵二千,四县民兵约五千,共不满万人。徐州将士残暴,席势凌楚军,二州众不相能。立善弹压,使各效其所长,无敢校私隙。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金军主力的进攻,只要没有强大的外援,楚州城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在此过程中,金军派赵立的老朋友去劝降,赵立二话不说,直接就把老朋友杀了。

金军又派赵立的老朋友去游说,赵立还是二话不说,就要杀掉他。这个人高呼道,我们是老朋友啊。赵立说,我们是老朋友,可你现在卖国求荣啊,于是把他弄到街上,用火活活烧死。

在赵立受到各位老朋友轮番劝说的时候,中央军、地方军、军阀、义军、流寇都在远处观望着,但是赵立依然顽强地驻守楚州,楚州城破后,激烈的巷战依然存在。

要我说,在楚州保卫战中的赵立,就是当时最耀眼的巨星。因为,这得什么样的勇气信念战斗力,才能支撑他这样坚持下去啊。

更主要的是,如果没有赵立坚守楚州,为大宋赢得一段时间,江南的局势肯定会更危险。所以,人们在说起到赵立防守楚州的功绩时,常常拿他与安史之乱时的张巡相比。

说到这里,肯定有许多人会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赵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我理解,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是赵立有着过人的勇气、信念和冒险精神,不管怎么说,这种事也不是寻常人所能干出来的。

第二、是因为赵立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有获胜的可能性。

虽然让许多人看起来,这种希望是不存在的,但对于赵立那种极具挑战精神的人而言,却显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众多能成就巨大功业的人,都是在大众的怀疑、甚至嘲笑中,始终百折不挠地坚持着、努力着。

第三、是因为赵立相信,就算失败了。也可以获得无上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妨反过来看一下这三个原因。

如果赵立认为,防守楚州必败无疑,他会这样做吗?就算赵立依然愿意这样干,楚州人愿意陪他这样干吗?

要知道,在一支军队中,并不是只有领袖长脑子,他的副手和属下们,也都是一等一的人精。如果大家都认为,保卫楚州毫无意义,就赵立一个人上蹿下跳地坚持,那么底下的小弟们一合计,联手把赵立砍翻,大家就一起投降金国了。

如果赵立认为,自己防守失败,会受到人们的嘲笑,赵立还会这样做吗?

想当年,有一个大哥不愿意及时投降,于是混得非常不如意,某位战胜国大佬就嘲笑他说,你如果识实务(早点投降),怎么会混成这副德性呢?

听到这话,这个大哥就反过来嘲笑那个战胜国大佬,我以前就听说你的大名,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人。可是听到你刚才这番话,实在是让我大跌眼镜啊,怎么当叛徒还当出优越感来了?

那个战胜国大佬一听这话,当时羞得差点钻到地缝里去。

因为理是这个理,但是你说这种话,岂不是证明,你认为敌强我弱,投降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投降能获得利益,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现实。一个人坚持忠君爱国、国家民族之类的东西,难免会受到某些人的嘲笑。

但是总的来说,忠君爱国、国家民族之类的东西,就是标准的主旋律,一个人愿意坚持这些,尤其是做出成绩时,总是会被时代称颂的。

从这层意义上,赵立相信,自己就算失败了,也会因此取得世人羡慕的荣誉。如果赵立认为,自己失败后,就是会被人嘲笑,他还会这样干吗?

当然了,如果赵立认为,自己防守失败后,就会受到世人的唾弃,他还会这样干吗?

想当年,有一个大哥为了坚守一座城池,粮食吃尽后,开始抓老鼠、麻雀吃,后来就杀人吃肉。最后,有人就非议这位大哥。为了守城就杀人吃肉,这是人干的事吗?

想当年,有一个大哥无视敌军的威胁,于是拼死守城,最后城破了,敌军就去屠城。这位大哥听到这个消息时,虽然早已逃离这座城池,却依然痛苦地说,都是因为我杀伤敌人太多,才会让全城人遭受这种灾难。关键是,我当时发誓与城共存亡,现在大家都死了,就我逃走了,这叫什么事呢?于是他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看到这种历史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远离现实利益的时候,看到率众投降的人,我们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轻视,比如刘表之子刘琦,以及四川之主刘璋。而看到率众坚持抵抗的人,我们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尊敬。

问题是,如果作为当事人,我们一定会这样想吗?如果因为英雄的存在,大家需要承受巨大牺牲时,又会怎么评价这些英雄呢?

我在用利益解释历史人物的动机时,许多人常常把利益的范畴无限缩小。换而言之,利益在他们眼中,除了吃穿二字,金钱、美女、权力,就没有其它东西了。所以,他们一听我说利益,马上就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因为世上还有更高的追求。

人是社会生物,人有抽象思维,所以人有一种永恒的利益追求,那就是存在感。

英雄人物有这种追求,大奸大恶之人也有这种追求,大人物有这种追求,小人物也有这种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这种追求,那肯定不是正常人。

只是,为了这种追求,人们愿意承受的牺牲、痛苦、风险是不同的。普通人虽然希望得到这一切,但是让他们去为此去冒险、付出、承受巨大的痛苦、牺牲时,都会退避三舍。而许多大人物,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英雄人物的功绩。

不论因为什么原因,哪怕是最低级的欲望(为了升官发财),一个愿意为大家(国家民族)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更何况,许多英雄人物的动机,并不是源自于最低级的欲望。

金军侵略的劲头越来越足,就是因为面对宋军那种乌合之众,常常通过虚弱声势、简单的攻击,就可以取得胜利。

宋军面对金军的进攻,常常是简单接触就溃败,甚至是不战自溃;就算没有溃败,也是习惯性地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只要承受非常小的风险、牺牲,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金军自然是越打越来劲。

而楚州保卫战之类的战役,显然让金军发现,你依然可以继续取得胜利,但是这些胜利,都是需要承受巨大风险与牺牲。在这种背景下,金军侵略的劲头,自然越来越弱了。

自金人南侵,所过名城大都,多以虚声胁降,如探囊取之,惟翼州坚守逾二年,濮州城破巷战,杀伤略相当,皆为金所惮。而立威名战功,咸出其上。

许多时候,你让敌人退缩,并不需要你能打败对方。你只需要让敌人知道,你可以打败我,但却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与代价。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阻止对方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中央政府的下策,就是继续玩空间换时间,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重点,只要保存有生力量,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和金军继续打持久战。

但是这种玩法显然有一种危机,金军此时的战略目标是打通运河一线,只要金军控制了运河,再给南宋来一次南侵,南宋的统治恐怕就有崩盘的危险。

现在,整个江淮地区已是遍布金军、军阀、义军、流寇,一副即将失控的样子。金军如果再来一次南侵,南宋真能承受吗?

在这种背景下,南宋自然想进行一些反攻。问题是,当时的赵构太过保守,根本舍不得拿出有限的中央军投入这种冒险的战略决战,至于地方杂牌军、藩镇、义军、流寇,更不会拿自己的人马去干这种事了。

在这种背景下,赵构自然只能选择中策,这是一种围魏救赵、甚至是丢车保帅的战略,赵构让张浚在西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反攻。

这就好像下棋的时候,对方车马炮都摆在中宫附近,随时会将你的军,而且随时可能将死你。在这种背景下,你左突右挡,却无济于事,于是,你只能抓住机会,趁势反攻对手一招,逼着对方回救,然后逐步解除这种危局。

南宋当时可以撑过这个坎。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韩世忠阻击黄天荡,赵立死守楚州,打破了金军的时间表。

第二、张浚发动了富平之战。

因为西部宋军竟然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号称四十万),而且一副要荡平西北金军的架式,在这种背景下,金军主力也必须得向西部大规模转移。

金军虽然在西北重创了宋军主力,并且夺取了整个西北地区。但是他的主力也被牵制在了西部地区。金军在东部,因为主力西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役了。

第三、金军的东线统帅挞懒,试图控制淮南,却被张荣以水军之利打得大败。于是金军主力开始全面撤离淮南。

从此以后,宋金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而随着大宋中央军的改编完成,金军再也无力吊打宋军了。因为主力对主力,在一个不利的战场上,金军不要说吊打宋军了,被宋军重创也是很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