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飘还是人在漂,这个问题得搞清楚。

文 | Eva

年关将至,一些以“家庭年收入”“个人存款”为主题的榜单呢,也来刷存在感博眼球了。不出意外,数字“耸人听闻”,力求造成“男默女泪我又拖后腿”的效果。

比如,声称“粤港澳城市交流论坛”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家庭平均年收入百强榜》显示,香港、台北和上海分别以155.7万元、127.0万元和106.0万元位居中国城市家庭平均年收入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又如,抖音号“喵姐说房”发布的《90后人均存款榜单》显示,上海、北京、深圳的90后平均活期存款余额分别为126.7万元、122.8万元和109.9万元,位居全国前三。在这张榜单里,上海90后的平均活期存款余额,比前一份榜单里发布的上海家庭平均年收入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而另一份声称来自“沃顿财经”的《90后平均综合年收入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度,上海、北京、深圳的90后平均综合年收入分别为42.2万元、40.5万元和37.5万元,位居全国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面对这些榜单,网友的反应大致有如下两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上述榜单均不可信。其数据没有权威统计支撑,基本就是纯为吸引流量而编造的。(从以往假榜单的实际发布者看,不乏房产中介、营销号等,终极目的还是推销自家的产品。生意,都是生意啊……)

媒体查证发现,2022年1月1日至今,深圳并没有举办过“粤港澳城市交流论坛”;而“沃顿财经”这个机构也不存在;至于抖音个人号上发布的榜单更是不可信。况且2022年刚开年,年收入怎么就统计出来了呢?

通过梳理还发现,权威统计部门在发布相关榜单时,都不会涉及有关“家庭月/年收入”“居民个人存款”等与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而且包括福布斯中国、财富中文网、益普索lpsos第三方数据机构也都曾对网上打着这些机构名义发布的假榜单辟过谣。

在国家统计局官网上,会公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指数”“分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数据,但从未发布过“家庭月/年平均工资”。同时,银行对个人存款等客户隐私也严格保密,不会轻易泄露。也就是说,商业机构并不掌握“家庭月/年平均工资”“个人存款”等数据,网上流传的“家庭月/年收入”“个人存款”等榜单都可视作假榜单。

居民若想了解某地的生活情况,可登录当地的统计局官网查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前,2021年的最新数据还没有公布,不过《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32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3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11元。根据上述官方数据,大抵也可以估算出家庭的年均收入,与上述榜单宣称的数字差距不小。

无独有偶,近日,还有某媒体公号发文,“一个沪漂了6年的朋友,决定离开上海——那种下楼就是小红书的生活,她突然过够了”。“3年前,她曾在巨鹿路上每月花一万九租下一套约70平方米的精致公寓。”“她离开梧桐区前的最后一套房子,‘月租才一万六,才’。”

虽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已试图尽力写出一种“接地气”“烟火味”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上海有很多其他性格是在公园里、菜市场里,里弄巷口邻居间的寒暄里,精致只是它的一部分”,但一句“我在上海的房租一个月就快两万了。再加上吃吃喝喝,一个月的花销在3万左右”瞬间破功,令读者十脸迷惑,您这到底是沪漂呢还是沪漂呢是实际呢还是悬浮呢还是实际呢还是悬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言区方为人间真实

真相只有一个,就在老百姓心间。上海有所谓的精致符号梧桐咖啡女儿香,也有大江大河浪奔浪流天际翱翔。上海有“小红书,很小红书”的一面,也有为水表、电表、煤气表不舍昼夜转不停而操心不停的日常琐屑。凡事都要辩证地看待,撇除虚假榜单,究竟有没有年收入100多万的上海家庭?肯定有,但这显然绝非均值;有没有一个月花3万的沪漂?肯定也有,但把少数派案例拿出来挥洒成文,随便看看即可,它能代表更多沪漂、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素材综合自上观新闻等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