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1月27日,青岛亮出2021年经济发展“成绩单”。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为14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6.0%。

这是一份值得细品的成绩。一年间,面对疫情持续引发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青岛GDP高位逆势起跳,并且连跳两级,从1.2万亿区间跃升突破1.4万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增量达到1735.9亿元,创下新高。放眼全国,延续去年的城市GDP排名情况,青岛位列天津、宁波之后、无锡之前,排名全国第13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并无变化的排名之下,实则是青岛“经济活力”与“创新实力”的今非昔比。从增量维度观察就可以发现,青岛正在以“一年百亿”的魄力加速向上。其中,对无锡的领先优势已经从2020年的30.08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133.22亿元。而在与北方第二城天津的“追逐赛”中,青岛的差距则由2020年的1683.17亿元,缩小到2021年的1558.59亿元。

高位增长,青岛靠什么?“2021年是青岛近几年高新技术发展最好的一年。目前,我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2021年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岐涛如是表示。

创新:制造业“含科量”创新高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某种程度上,创新力就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左右着向上还是向下的“关键转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作为山东第一大经济体,2021年的青岛用一份创新力“满屏”的经济数据给出了一座城市求进向上的担当与活力。

2021年,青岛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快于规上工业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0.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无论是速度还是占比,都刷新了近几年高新技术发展的“最好成绩”。

反映在行业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7%和21.2%。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以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快速成长壮大。其中,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含科量”提升的背后,是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专注于细分赛道的青岛“尖子生”企业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2021年,全国首套时速达到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在青岛市正式下线。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去年,青岛5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28家企业入选省民营创新百强和创新潜力百强,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97家。13家企业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入选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五、全球城市第七。

对于城市来说,高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成长所营造的“氛围感”,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助攻”。数据显示,青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0.5%,高于全市投资56.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2.2%,高于全部投资18.1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7.1%,高了全市3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超过50%,达50.4%。

活力:195万户市场主体激活“财富密码”

不仅产业创新氛围浓厚,青岛 GDP增量创出历史新高背后,更有195万市场主体坚持创新为魂、不断突破,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勇毅前行的澎湃动力。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青岛市实有市场主体1953499户,同比增长8.23%,市场主体数量继续稳居山东省第1位。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919047户,同比增长8.36%,占比98.24%。

2021年,对于青岛来说,不仅民营市场主体继续保持逆势增长,打破了北方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的刻板印象,作为北方城市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创建城市,青岛民营经济的“赚钱能力”更是肉眼可见。

统计显示,2021年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41.0亿元,同比增长42.1%,两年平均增长24.2%。32个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14个行业增速在20.0%以上。重点服务业领域表现活跃,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5%,两年平均增长18.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提速,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9.9%、46.0%、44.7%。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支撑作用显著,1-11月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5%,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74.8%。批发业高位运行,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50.0%,两年平均增长3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市场主体的日渐活跃,不仅事关城市经济增长,更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等民生福祉带来了更多期待与可能。 统计显示,2021年,青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23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作为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收益指标的经营净收入增长,成为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四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高的,达10.0%。

事实上,不久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民营富市”目标和实施民营经济壮大计划的部署要求。2022年,青力争新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培育评选青岛“隐形冠军”企业20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企业60家以上,新增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以上。力争培育评选雏鹰企业300家以上,瞪羚企业20家以上,新增至少1家独角兽企业。

在“新经济”企业培育上,突出新模式、新业态产业链条,在“新经济”领域中打造“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阶梯式”培育成长赛道,制定青岛市“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工作措施,2022年力争培育评选雏鹰企业300家以上,瞪羚企业20家以上,新增至少1家独角兽企业。

亮点:“外贸大户”全面开花

青岛是外贸大市,同时也是开放高地,让全球市场为我所用,帮助2021年青岛外贸实现了量增质升。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29.0%。其中,出口4921.3亿元,增长27%,较2019年增长44.3%;进口3577.1亿元,增长40.7%,较2019年增长42.3%。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仅次于深圳、宁波、广州和厦门,位居第5位,比2020年提升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更为可贵的是,青岛背靠国家战略,外贸进出口发展呈现全面开花。2021年,青岛对前三大贸易市场东盟、美国和欧盟分别进出口1353.7亿元、998亿元和988.7亿元,分别增长43.1%、28.4%和19.1%,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5.9%、11.7%和11.6%。同期,青岛对韩国、日本和巴西进出口分别增长34.8%、13.1%和20.9%。此外,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640亿元,增长44.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1.1%;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196.5亿元,增长35.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7.6%;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进出口499.9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9%。

展望:青岛投资有潜力、有动力

成绩虽然显著,但困难更须正视。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1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低于全国4.9%的增速。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经济还正在走出低谷,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青岛经济如何行稳致远、更上层楼?

“我们的投资仍然有潜力,投资仍然有动力。”刘岐涛介绍,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开展新都市建设、新基建突破等行动,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将一批民生项目列入到计划,促进了开工建设,这些方面新的投资都会拉动2022年投资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聚焦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大批重点投资项目也已经箭在弦上。例如,青岛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已经发布了青岛市2022年重点项目名单,4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282.1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300个,总投资6395.6亿元;重点准备项目116个,总投资2886.5亿元。“这不是一年要投的,有这么多大项目,说明我们大项目有依托的,重点项目也是整个投资当中的中坚力量。”刘岐涛表示,从投资增长来看,青岛通过确定要素要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项目用地、用水、用电及人才、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重要保证,这些都可以使投资得到有力保障。

有理由相信,2022年,聚焦有效需求牵引、实体经济振兴、新旧动能转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青岛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必将继续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