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我想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尝试寻找导致今天甘肃现状的原因,受个人视野、时间与阅历所限,文中难免有错漏之处,请大家指正。

小农思想须摒弃

提起甘肃,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不为辉煌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一句: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更是记载了这片土地曾经的富足。改革开放的中早期阶段,甘肃经济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并没有这么大,甚至在部分领域还保有一些优势。

我们相对均匀的国企分布,以及强大的县域经济,都是亮点,为什么走着走着,变得越来越平庸呢?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提升,改变了原来靠行政与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方式,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东部诸省,民营企业比例更高。

这些民营企业多从零开始,没有什么先天的资源优势,没有额外的政策性关怀,没有特殊性的地方性照顾,完全靠自己在市场打拼,因而锻炼出强大的适应能力,遇到机遇能抓住,遇到危机能调整,越是发展越是得心应手,获得第一桶金之后,又不断升级,完会不是小农思维下安于当前现状的作法,自然能够进展迅速。

反观甘肃,情形相反。如果说东北是中国退出计划经济最晚的地区,那么甘肃则是退出小农时代最晚的大省,我们的很多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农业时代,带着那个时代的巨大惯性。甘肃民风相对淳朴,有好客之风,最重要的原因是甘肃很多地区尚未被商业思想所冲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团和气的另一面,那就是缺乏时间观念,没有契约意识,很多应该较真的时刻,我们却是模棱两可,喜欢被赞美,听不进批评意见。

改革开放初期,各省在同一时间起点开始,甘肃还是有一些发展基础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甘肃却愈发疲软了。过去二十年,从总量来说,甘肃总体来说有进步,但是没有迎头赶上,反而被越落越远;从人均来说,甘肃彻底成倒数第一,并且差距也有被不断超越的趋势。如何变成这种局面?恐怕是我们甘肃人及一个时代的艰巨挑战。

巨大的历史惯性总是将人裹挟其中,人们总是很难有种跳出其中的清醒。问题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甘肃曾经表现不错,因而人们安于这种表现,缺乏改革进取的动力,等到横向对比,发现了落差,于是问题来了,此时改变,已经难上加难。这些年,我经常问自己:甘肃为什么落后?根本原因在哪?甘肃该怎样发展?战略方向在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峰山(陇南成县)

真是耳光响亮!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当然,如果要细究,说来话就长了,因为这里头牵涉到甘肃发展的根本战略方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坚持自力更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种三分地。举全省之力要打通通向天津、山东等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想打造全面联通华北出海口的高速公路网,进而把甘肃打造成改西部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是这张饼画的有些大,甘肃无福享受。理由很简单,华北地区民营经济本来就不算发达,与甘肃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差,选择与这些地区互联互通只能说是没有搞对。不是走了弯路,而是甘肃压根走错路了。

但是这也没办法,以前的基础设施都是与这些地区联通,与南方的联系不紧密。我们先把镜头拉出来,画面定格在甘肃和贵州,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两个省区,但是近十年的发展却大相近庭。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甘肃,被抛弃了吗?其实不然,一次次的机遇,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被错过了。甘肃和贵州,因为我们甘肃自己的原因,渐行渐远了。

埋头苦干,甘肃却走错路了

两兄弟渐行渐远,根子在我们自己。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贵州和甘肃两省的经济一直是难兄难弟,从自然环境来说,贵州也许更胜一筹,但是在资源禀赋上,我们似乎更胜一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曾经难兄难弟的甘肃,现在已经被甩得好远好远了。以两省省会为例,贵阳10多年前还是兰州的“小弟”,经济总量与兰州还有差距。

2001年,兰州经济总量是348.8亿,贵阳经济总量是302.8亿;而2017年贵阳的经济总量是3518亿,兰州的经济总量仅仅是2445亿。从领先46亿到落后1073亿,同样的发展机遇,同样的发展环境,但是兰州拥有更好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为什么差距落的这么大,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甚至早在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何以后发制人,使得高原变平原,天堑变通途,把制约贵州发展最大的瓶颈一笔抹平?县县通高速,路网贯西南。今朝世人惊叹:贵州高原变“平原”!“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曾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张蓝图干到底”“三年大会战”,经过数十万筑路大军8年的埋头苦干,贵州于2015年底提前实现88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通车里程增至5128公里,平均桥隧比45%以上,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在通往黄果树瀑布的高速上,建成了坝陵河大桥等一批世界级桥梁。

高速路网的飞跃,使贵州出省通道由原来的5条增至21条,并实现与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圈、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的无缝对接。由此,贵州从内陆山地走向“高速平原”时代,架起了与周边省份、与东盟、与世界沟通的便捷之桥。

反观甘肃,高速建设还远远达不到贵州的水平,向南的高速公路也还在建设中。兰渝铁路拖拖拉拉终于在2017年开通,但是这条通往西南和华南的铁路大动脉终于完全打通。中欧班列和陆海通道实现了运营。但是,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由于甘肃本身经济发展较差,说白了,就是穷,导致甘肃的硬件基础设施差,软件跟不上,缺乏人才,班次少,货源少而单一。

又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导致甘肃陆港政策没有优势,服务差,收费高,缺少整合中欧班列的能力,跨境电商也让郑州和西安抢占了先机,白白丧失了丝绸之路黄金大通道的优势!反过来,由于货物少,收费只能高,不能低,如此恶性循环。

而当甘肃“埋头苦干”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却从甘肃眼皮底下溜过:甘肃严重错失了融入长江经济带,面向西南和华南改革开放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机会。当西南诸省雄居中国经济增速榜的时候,甘肃则在倒数位置上苦苦挣扎。自己折腾了几十年,连温饱都没解决,脱贫攻坚更是任务艰巨。可惜啊,历史没有假设。折腾几十年,甘肃不是走了弯路,甘肃,你走错路了。

甘肃:向南,向南,再向南

甘肃该向何处去?甘肃要变,要彻底地变,毫无保留地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务之急,甘肃一定要直面现实,实事求是,先要想尽一切办法先做大做强自己。只有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体量做上去了,才有话语权,否则,其他一律无从谈起。

甘肃近些年的失落,除了资源禀赋、区位的限制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由于缺少像东南沿海地区那样和全球市场的交流,加上历史上的辉煌是非市场因素和国企驱动的,导致市场经济机制不够成熟,观念依旧不够开放,缺少大胆试错的勇气。

甘肃和广西日前签署了《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计划的第一项,便是陇桂铁海联运大通道合作。地处内陆的甘肃,恰恰缺少和海洋文明的经济联系;广西虽然沿海,但和西部内陆省份缺少经济层面的交流,甘肃和广西将首要的合作项目聚焦于此,正说明双方补短板的急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甘肃的定位,在更大的格局上提出了甘肃的发展新理念,从全新的方位,全新的维度,重新给甘肃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向南”就是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加快推进甘肃经济与长江经济带的深度融合,借助陆海联运新通道,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借力发展生态产业。

至此,甘肃似乎终于想明白了,但是,这是痛定思痛之后的幡然醒悟啊,这是多少人漫长的内心煎熬之后的痛彻。只是,这醒悟来得未免太晚了,代价实在太大了。但是,不管怎样,好歹总算想明白了,总比继续糊涂要好。

面对现实依旧酷,毫无疑问,甘肃还是很落后,脱贫攻坚的任务依旧严峻。怎么办,甘肃怎么办?甘肃光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行吗?事实证明,几十年了,甘肃想凭自己那点体量,干出一番事业来,这条路已经是被证明走不通了。甘肃,还是要面对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积极地与发达地区融合,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因为抱大腿也要选个粗的抱。

当下,甘肃应该放下所有的矜持,放下本来就没有、也不该有的架子,省长喊出了“店小二”,希望更多的甘肃领导们也能有店小二的心态,积极地走出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甘肃要在政策对接、产业链、服务、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互联互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对接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特别是产业发展这一块。一定要全方位、深度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把甘肃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的市场和研发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增长自己的产业链,乘上陆海联运这艘大船,冲出西北,走向东南。

总之,甘肃一定要把借助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和市场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壮大甘肃的经济体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出目前发展的阴霾,打赢脱贫攻坚战,重新构建起甘肃新的发展蓝图。

同时,在此基础上,甘肃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同周边其他兄弟省份的联合,发挥各自后发优势,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利用陆海联运新通道,全面对接东南亚,将甘肃的产品和资源推向世界。因此,眼下,甘肃发展的新战略需要坚定不移的向南,向南,再向南!

时间紧迫,未来可期。留给甘肃的时间不多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当前世界与国内经济形势均阴云密布,但这并不是不可逆转的糟糕局面,因为混乱也是新秩序形成的必然背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世界构成了更大的吸引力。最后,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那句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做一个总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对甘肃未来的期待!

甘肃的新机遇正在到来,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取决于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擦擦汗,接着干,因为甘肃美好的明天取决于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加油吧,甘肃,光明就在前头!

来源:大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