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五年,我市要完善卫生应急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以“一核两翼”为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托底的医疗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高水平建设健康东阳。两会期间,来自市卫健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就如何高水平建设健康东阳发表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进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人大代表

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吕 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目标中提出的以‘一核两翼’为中心,高水平建设健康东阳,通过数字赋能、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等措施都与市卫健系统密切相关。让我感受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为我们卫健系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力推动剂。”吕忠说。

近年来,我市医疗机构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医疗人才引入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新政策。据统计,2020年至2021年我市面向社会招聘临床、护理、药剂、中医等各类医技人员227人,定向培养大专、本科医学生50人,缓解公立医疗机构用人需求,适时补充基层岗位需要。但在努力推进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人才短缺这一短板,尤其是缺乏高层次人才。如市人民医院共有硕导13名、博士8名,高端人才的储备量与其他优秀的省级医院还存在不少差距。

“人才是医院建设的基础,更是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吕忠说,筑巢引凤,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提升自身建设能力,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尊重并培养人才,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对此,吕忠建议政府在引入高层次人才上出台鼓励型政策,加快人才社区建设,搭建人才工作基础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生态,在“留”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让他们经济有保障、教育有资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绝对有信心,打造‘人人信任、有温度的医疗’,让东阳医疗成为我市又一张闪亮名片。”吕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政协委员

市疾控中心主任

郭 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采取了全面、严格、灵活的疫情防控措施,抗疫取得了积极进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也给市卫健部门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思考。“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和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郭斌举例说,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要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原来的“12+2”项增加为33项,大量工作最终落实在基层公卫人员和村卫生人员身上,基层人员疲于应付,导致疾病预防工作网底不牢、公共卫生体系根底不实等问题逐渐凸显。

对此,郭斌建议,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来兜住疫情防控网底,具体分四方面展开。一是调整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把镇街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网格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确各镇街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突发情况的启动和处置程序。二是加强卫生人力统筹调配。重视和大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鼓励和促进军、地医务人员的相互业务学习和交流,组织相互协同的演练;安排和选派有相关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分管领导,充实到应急指挥体系领导队伍中,做到有的放矢、专业预判、精准施策。三是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处理常设指挥平台,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检测、流调、医疗救治等能力建设,打造相当规模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硬件基础。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人大代表

画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俞灿煌

近年来,我市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平台建设,加强硬件设施投入,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改造提升为重点,对南马、六石、画水等16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城区医疗中心、南北两个医疗副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托底的“一核两翼”医疗布局,不断优化我市医疗资源布局。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需要配备星级预防接种门诊、母婴室、健康体检中心等科室。因此,我市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新冠核酸采集所需用房大大增加,各基层医疗机构现有业务用房已无法承担此类业务需求,急需改建。”俞灿煌说。与此同时,各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公共卫生业务用房紧张,结构落后;儿童预防保健部分设置流于形式,健康教育场地缺乏;农民健康体检中心条件简陋、设施陈旧等问题。开展工作时既影响工作效率,也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以上现状问题,俞灿煌建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做到防治常态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各医疗机构需增加能够满足应急服务体系的相应设施,建设有前瞻性设计的公共卫生楼,成为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平战结合功能,平时可用于公卫办公、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应急时可满足疫苗接种、核酸采集等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政协委员

南马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曹新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曹新坚说。

随着“双下沉、两提升”及县域医共体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和水平不断提升。“要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市级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服务,就需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曹新坚建议,专家的“下沉”要带着拟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如下腹部手术每年规定实施例数,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实际能力。

在两慢病管理方面,我市展开了全科专科联合门诊,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健康教育师的组团服务工作,来提升两慢病管理能力。据统计,目前我市糖尿病发病人数为135035人,发病率为15.1%;高血压发病人数为35664人,发病率为4.01%。曹新坚认为,要继续发挥两慢病健康宣教作用,通过对两慢病基础知识和预防方法的科普,在提高社会公众两慢病认识和预防意识的同时,提高两慢病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配合度,更好地预防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市65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增至20.09万,占总人口比例的23%,完善并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也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点。目前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推出床日收付费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对此,曹新坚建议,可增加床日收付费的病种,综合考量实际服务成本、市场供求情况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对医保支付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快建设中医药文化配套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人大代表

市中医院责任护师

程 飘

现阶段,我市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已逐步建立了良性运作机制,中医药产品的惠及面越来越广,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也明显提高。“目前,我市中医a药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广与普及的程度,与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作为一名中医药责任护师,程飘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提议,新建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集中药百草园、中医养生操(如太极、八段锦等)训练营、治未病科普园地、中医名家雕像等元素的养生休闲广场,将其打造成为周边居民文化活动的中心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坐落于教授路和江滨南街交叉口的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市中医院迁建项目一期规划600张床位,投入使用后,院区周边的交通流量将陡然上升。”对此,程飘建议,聚焦百姓需求,进一步完善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周边的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与医院之间的衔接。她认为,进一步完善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周边公共交通,不仅可以方便群众就医,也可以有效缓解医院的停车压力。比如,增加到市中医院新院区的公交路线,将原至汽车东站线路作为重点的线路东延,增加至市中医院迁建项目的站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政协委员

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

吴晓兰

今年1月1日,《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为进一步促进浙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

对此,吴晓兰建议,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发展,为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释放出了巨大想象空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是这次抗疫总结出来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是抗疫有力的武器,也是今后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疾病、老年病的法宝。”吴晓兰说,要建设和发展基层卫生院和社区中医药学科,可以更加系统地从医、教、研、产等方面研究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挖掘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高发传染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方药和适宜技术,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基层卫生院和社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加强基层卫生院和社区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基层卫生院和社区中医药数字化建设。

记者:王潇 摄影:吴意琼

编辑:黄瑶 审核:黄祥 监制:史莹 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