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墨西哥最大的悲哀,就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然而,墨西哥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大多数拉美国家的“难言之隐”呢?

眼下,“苦美久矣”的国家名单中,又多了一个海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月7日凌晨,一伙身份不明的枪手突然闯入海地首都的总统府邸,对着熟睡中的海地总统莫伊兹猛烈开火。

最终,身中12枪的莫伊兹当场去世,年终53岁,其妻子马蒂也因枪击、遭受重伤,被紧急送往美国迈阿密救治,目前还活着。

很难想象,这种性质恶劣、明目张胆“刺杀总统”的情况,居然会出现在21世纪,简直比好莱坞还好莱坞!

然而,随着海地警方深入调查,该事件传来了3个重要后续。

第一个,这伙暗杀莫伊兹的“刺客”,身份确定了。

10日,海地官方表示,一共有28名刺客参与了暗杀,其中26名哥伦比亚人,2名美国人。

这28人中,已有19人被捕,3人被击毙、6人仍在逃亡。

此外,哥伦比亚防长表示,参与刺杀行动的26名哥伦比亚人中,已证实有13名该国退役军人。美国媒体也透露,参与刺杀的2名美国人中,有1人曾是加拿大使馆的保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个由28人组成的“刺客小组”,很可能一个“外国雇佣兵团”,并且其中不乏有军事背景的退役军人。

不过,根据被捕嫌犯交代的消息来看,他们只是在网上接到了任务,而且任务还是“活捉莫伊兹”,并非刺杀。

但如今,从莫伊兹身中12枪的情况来看,袭击者显然下了死手,与所谓的“活捉”根本不搭边。

由此可以分析出3点:

1,被捕嫌犯说谎了,他们接到的任务可能就是刺杀莫伊兹;

2,被捕嫌犯没说谎,他们确实奔着“活捉”的目的去,但却因为特殊情况、失手杀了莫伊兹;

3,这伙刺客接收到的任务不一致——有人的任务是“活捉”,有人的任务是“刺杀”。毕竟,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一个总统不是小事,幕后黑手要想组织起28人的“刺客团”,必然要耍些“小手段”。

但不过,目前还没查出幕后主使是谁,也不知道刺杀行动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后续,海地政坛迎来“大地震”了。

不论何时何地,一个总统遇刺身亡,必然会引发剧烈的政坛动荡与社会混乱。而对海地这个本就常年政坛不稳的国家来说,动乱来得更加猛烈了。

在莫伊兹遇刺身亡后,今年4月才上任的“代理总理”约瑟夫,临时宣布接管国家权力,也就是所谓的“代总统”。

但要注意,在莫伊兹上台的4年多时间里,海地一共换了7个总理。而在前不久,莫伊兹便任命了海地前财长亨特为正式总理,本周就该宣誓就职。

也就是说,约瑟夫本该在这周卸任,成为一个普通人,但却因为莫伊兹的遇刺,直接从“代总理”过渡到了“代总统”。

从这一利益关系来看,很难让人不怀疑,莫伊兹的死,是否与政坛纠纷有关?

此外,更让人怀疑的是,这个由28人组成的“刺客小组”,是怎么突破重重阻碍,在没有杀死一个守卫的情况下,来到莫伊兹住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从案发后,这28人,死的死、逃的逃,被捕的被捕等情况来看,显然也不是那么“专业”。

所以,这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海地总统府内部是否有“内应”,接应这批刺客了。

也正因为莫伊兹死的“蹊跷”,海地政坛对表面上的“最大受益者”约瑟夫,愈发不待见了。

10日,海地参议院通过投票,决定由参议院领袖兰伯特出任海地临时总统一职,直到选出新总统。

这就意味着,约瑟夫将面临海地政坛内部的“最直接挑战”,海地也将出现2个“代总统”,混乱也将再度升级。

有意思的是,约瑟夫还曾私下透露,他已经是海地的领导人了,并且还得到了美国和联合国的支持。

总之,现在约瑟夫和兰伯特都认为自己是“总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恰巧的是,原本最有希望做决断的海地最高法院院长,也在上个月因为疫情去世了。

不难料到,海地政坛的“这潭浑水”要越搅越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后续,海地局势大乱后,联合国表态了,美国也开始动“小心思”了。

10日,联合国发表声明,对莫伊兹遇刺一事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要求将凶手绳之以法,同时呼吁海地人民维持宪法秩序,保持团结,避免暴力事件发生。

联合国还表示,他们将与海地人民站在一起,目前正关注案件调查进展,等待采取下一步措施。

简单来说,联合国还是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同时也不会对此置之不理。

此外,英法德欧盟也对此事作出了表态,除了强烈谴责该行为之外,还着重强调“各方应保持冷静”,避免混乱扩大。

而相比联合国、欧盟、欧洲各国的中肯立场,美国的反应就很不同寻常了。

一来,由于枪手在开枪时,曾高呼自己的“美国缉毒局特工”,一度令美国成为“最大嫌疑人”。对此,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白宫以及拜登纷纷出面否认此事,称“不是美国干的”,随后强烈谴责了有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来,拜登发声明言辞激烈地谴责刺杀事件后,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将尽一切努力“实现海地的安全”。

三来,在约瑟夫的表态中,他自称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还宣称自己就是海地的国家领导人。

不难料到,美方必然向约瑟夫传达了某种“信号”,才令其如此底气十足。毕竟,要是约瑟夫“假借美国之名”为自己壮声势,白宫必然不会无动于衷,但如今“沉默”的回应,很显然就是“默认”。

此外,拜登口中的帮助海地“实现和平”,可别理解成真的“善意”了。

1915年,海地总统萨姆被暗杀,政坛陷入动荡,美国便瞅准机会出兵海地,一待就是20年。这20年里,海地的主要国家收入,都进了美国的口袋。

1994年,海地发生政变,政坛再次陷入混乱,意识到“机会来了”的美国,又向海地派兵了,而且一派就是2万美军,相当于再次“控制”了海地这个领土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莫伊兹遇刺身亡,海地政坛风云再起,拜登则又发出了“跃跃欲试”的言论。这不由让人担忧,美国会不会又一次打着“人权导师、世界警察”的旗号,第三次出兵、控制海地?继而攫取利益?

10日,《纽约时报》报道称,海地官员已请求美国派兵保护该国港口、机场等设施了。

很显然,美国在海地内部扶植的“亲美派”人士,已经开始行动了。

不得不说,从墨西哥、海地等拉美国家的命运来看,离美国太近,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海地的未来,究竟将驶向何方,或许也成了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