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老师

奖状是荣誉的象征,是阶段内表现好的证明。

以前上学的时候得到一张奖状,全家人都跟着高兴,父母恨不得拿出去跟全村人炫耀,而现在小学生人均手里几十张奖状,这样的奖状含金量高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到了年根底下,小学生们迎来了检验一学期学习成果的时间节点,除了公布成绩外,班主任还会给学生们颁发各式各样的奖状,以此来总结学生们一个学期的表现。

家长们当然想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成绩方面成为了全班的优等生,其他言行举止、道德品质方面也都有良好的表现,最好是能捧回来几张奖状。

但是凡事在精不在多,多则不是精品,如果奖状成为人人都有、泛滥成灾,那还有意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拿回家30多张奖状

湖南长沙的张先生,在网上发了一段小视频,视频的开头和结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开头张先生满心欢喜,看到作为小学生的女儿在书包中掏出了一张奖状,张先生高兴极了,想来是女儿在学校表现非常好,学习成绩也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因此才获得了一张宝贵的奖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没想到“惊喜”还源源不断,女儿不只拿出了一张奖状,这一拿拿出了30多张奖状,张先生一下子傻眼了,原来这奖状不值钱啊,一个人能得30多张。

视频结尾的张先生有些高兴不起来,面对一张又一张不那么值钱的奖状,慢慢没了表情,不为所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先生上学的那个年代,奖状确实很珍贵,只有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几个人,或者是表现最好的班级干部有机会获奖状。

时代不同了,没想到对奖状的定义也不同了,现在中小学生人人都有奖状,甚至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泛滥成灾”的奖状还有意义吗?

从幼儿园到初中,每到期末考试班主任都会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个职务,然后到期末争取给每个学生颁发10张以上的奖状。

比如最佳学习标兵、最佳劳动之星、最有潜力学生、最佳进步奖等等,每个奖项设置10人,这样一个班30-40人总能轮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主任之所以这么做,是怕家长找麻烦,也怕让学生失望,现在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一点风吹日晒雨淋。

毕竟出现过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好,做出极端行为的学生,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得奖状了,只有自己没得,自尊心肯定受损,一旦想不开会造成一辈子的悔恨,又何止是几张奖状能解决的?

所以中小学生人人都有奖状,人均高达30张,含金量确实一般,但是从更高层次来看,这样做利大于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小学生“人人都有奖”利于实现素质教育

现在中小学都实行双减政策,采取快乐教学的模式,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多学校也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模式,不再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了,而是分几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浙江杭州一位家长在网上分享,孩子所在的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个档,这个分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现卷纸上面的分数,还包含手工、书法等方面的成绩。

比如这位网友的儿子,就因为拨动时钟指针的时候出现失误,数学成绩才得了B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减下不允许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而是用ABCD,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来体现分数,且考试科目也有所升级,从侧面打破了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理念,一步一步趋近于素质教育。

从整体教育发展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掘出每个学生所擅长的,用奖状的方式进行表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第一步,随着这种模式慢慢成型,这种奖状泛滥的情况会得以改善,慢慢老师会酌情给学生颁发奖状,将奖状的意义重新拉回正规。

所以家长也不用太在意奖状的含金量,人人都有,孩子高兴、老师负责任,这种两全的局面不是大众想看到的吗?

当然了,老师在颁发奖状的时候,也要合情合理,不要没什么可夸的,硬是凑一张奖状,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还是要体现出期末总结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话题:

你觉得小学人均30张奖状有意义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