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媒体记者王晗笑

牛毫写就辉煌史,虎岁又描锦绣春。

在过去的这一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和衷共济,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双双稳居全省第三目标。全市人民豪情满怀、心潮澎湃,正抖擞精神、整装待发,向着全国八十强目标挺进。

岁月为证,奋斗不止。

2021年,全市将“稳”与“进”聚焦聚力于高质量发展上,奋楫扬帆、勇立潮头,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的征程上迈出新气象、创造新辉煌,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时不我待,开局就要奔跑。从全省第三出发,滁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锚定全国城市八十强目标昂扬迈进。

 项目为王 提升综合实力

“链长制”推深做实,项目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光伏产业后发快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每一次发力突破,刻写下滁州人民实干笃行的前进轨迹。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6.5%,居全省第1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9亿元、同比增长11%,均居全省第3位。成功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城市,连续6年获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7年获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市。

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抓产业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实施产业图谱化作业。一年来,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新开工416个、新投产312个,其中新签约百亿元项目1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去年1至10月,全市引进八大产业项目占比68.2%,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为确保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我市精心做好服务保障,切实当好“店小二”。市、县两级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对企业问题库实行动态化管理,扎实做好要素保障。2021年,全市发改系统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12.39亿元,惠及项目347个。103个项目列入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家发改委反馈清单,获批专项债额度138.3亿元。

创新作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列车“加速跑”。我市完善“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抓实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扩大有效研发投入。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10家企业跻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均居全省前列。智能家电战新产业基地获评全省A类基地,2家企业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新增上市企业5家,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公司县域全覆盖。

 深化改革 激活发展动能

全椒县十字镇百子村坝沿组村民李之才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能够新建住房是他最大的心愿。2021年7月,十字镇为李之才颁发了全镇第一张《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村宅基地批准书》,李之才的心愿也变为了现实。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谋奋进之局,过去一年,滁州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蹄疾步稳。

聚焦农村综合改革,我市坚持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和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培育乡村人才、吸引资本下乡,切实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进一步探索激活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路径和具体办法,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行机制、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改革,获中央深改办充分肯定。归纳总结定远县工作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田长制”改革,切实保护好每一块耕地。

聚焦创优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双对标”活动,持续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智能化审批服务平台,打造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办事双通道。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大幅压减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在全省率先开展“证照注销联办”试点,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

持续做优“一网通办”平台。编制市县乡村四级实施清单共11.3万个,实现17个市级系统、6个县级系统与“皖事通办”平台对接。不断扩大长三角“一网通办”覆盖面。设置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区,推进宁滁“政务服务”同城化,确定63项跨省通办事项。

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2021年,全面推开滁城中小学课后服务改革。滁城共有60893名中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占在校学生数的92.15%,做到所有小学、初中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家长满意率达到98%。

深度融入长三角,做好开放大文章。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目标定位,我市聚焦“一区一基地”建设,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突破口,以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支撑点,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挂牌运行。

 统筹城乡 全域协同发展

不久前,小岗村与春光里产业资本合作,正式启动小岗乡村振兴工程,设立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全省首家乡村振兴银行在小岗挂牌运营,加快创建“百亿小岗”,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

小岗的奋起蝶变,是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共谋划乡村振兴重点项目772个,总投资3848亿元,入省级项目库个数、投资总额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 全国首笔1.1亿元“碳中和挂钩贷款”、全国首单5.5亿元“乡村振兴权益出资票据”落地滁州,全省首个总额800亿元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

放眼皖东乡村,目之所及皆是风景,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成“四好农村路”近千公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2.2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3%。

精心“雕琢”城市,以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以“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工程为重点,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滁州大道全线贯通,遵阳街改造、紫薇路北延上跨清流河桥、明湖大道等项目完工,作为省十五运主要场馆的滁州奥体中心,已完成“一场两馆”主体混凝土和钢结构工程。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立体交通。围绕打造“轨道上的滁州”“高速上的滁州”“翅膀上的滁州”,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沪渝蓉高铁、滁宁城际三期以及合新高铁、宁淮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

 保障民生 绘就温暖底色

2021年,厚厚一沓民生答卷,为城市发展绘出温暖鲜活的底色。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续强化民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据统计,全年民生支出39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在全省率先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所,完成学前资助5958人,市区中小学新增学位2910个,幼儿园新增学位2640个,基本满足适龄学生就近入学。落实“双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

就业创业渠道拓宽。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2950个,稳定就业大学生1727人。推进技能培训提升,完成各类人员培训近3万人次。促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农村产品上行网销额169.6亿元,新增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337个,培育网销“三品一标”农产品143个。

医疗保障持续改善。投入资金1.5亿元,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资金保障,坚决守护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债券资金8.53亿元,重点用于市二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18个改扩建项目。

公共服务不断增加。棚户区改造开工2.5万套、建成1万套,投入1.7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个、惠及5156户。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新增托育机构托位2060个。加强“安康码”推广运用,“安康码”申领数511.1万人,实现支持“一码通办”事项5755个,新增“一码就医”医院4个、安康码应用场景3个、企业码应用场景4个。

文化产业多点开花。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1位。2021年,全市新建成1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个市民文化乐园,1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启动建设5个城市阅读空间和30个城市书柜项目,130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中新苏滁高新区鸟瞰图。 全媒体记者计成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