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此诗出自唐朝,写的是一群美丽的少女,黄昏时,伏于绣床写生,引得黄鹂飞来观看。

中国有四千年的刺绣历史,提起刺绣,人们便会想到绣女,似乎针线活,是女子的专属技能。

而现代中国,却有一位名叫赵亦军的大师,靠“男工绣”独步天下。

他有多厉害?十七年日夜坚持,只为完成一幅巨著,让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杭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班上唯一坚持刺绣的学生

1946年,赵亦军从杭州出生。家中虽然并不富裕,但还是供赵亦军读完小学。

读完小学后,赵亦军面临着人生一大难题,该去哪儿?何处是我的归宿?

继续读书吗?可家里拿不出多的钱了,那去工作呢?赵亦军有些不甘心,他自幼就展露出不错的绘画天赋,而且他才13岁,也希望能在学习的路上走得远一点。

幸运的是,1960年杭州成立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这所学校考虑到像赵亦军这些孩子们的处境,允许他们半工半读。

这对赵亦军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正在外面找工作的他,立刻去报了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在刺绣

可学什么手艺又成了新难题,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有四门手艺课可报,学生可选两项,具体进哪个手艺班,全听学校安排。

赵亦军打听了一番,失望地发现没有他最想学习的绘画,只好退而求其次,将第一志愿报为木雕专业,他对木雕还是有些兴趣。

害怕木雕专业没录上自己,他便在第二志愿随便填了一个,就是刺绣。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所学校有个“潜规则”,凡是报了刺绣志愿的,一定会被收进刺绣班。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杭州此时正大力推崇刺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绣班

杭州盛产丝绸,历来有“丝绸之府”的美称,当地的刺绣工艺发达,融合了苏、蜀、粤、湘四大名绣之长,自成一派,称为“杭绣”。

杭绣在南宋的来头可不小,因为它针法多样、风格多变。在众多刺绣派别里,它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绣出古朴文雅的文人居家服,也能绣出雍容华贵的皇家官服。

南宋的皇宫贵族就喜欢杭绣的大气,于是云集一批技艺出众的绣工前往宫中。

这批绣工全是男性,因为男性出入宫中方便,且官府的服装需要男子刺绣中所蕴含的刚强气息,于是杭绣也被称为“宫廷绣”。

久而久之,会这项手艺的,便只有男性了,还留下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在刺绣

而赵亦军,就这么被阴差阳错地收进了刺绣班,刺绣班里有三十多位学生,但算上他,男生只有6名。

而这个刺绣班的班主任可不得了,是大名鼎鼎的“神针”张金发——当时杭绣的“扛把子”,也是杭绣的分支“宫廷绣”的唯一传承人。

赵亦军就这么开始了自己的刺绣生涯。

杭绣也不是一门简单技艺,在清末民初杭绣业最兴旺的时期,也只有近300名从业者,就是因为杭绣太难也太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绣的过程

杭绣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法和技巧讲究繁复无比,包括平绣、乱针绣、叠绣等针法和盘金绣、包金绣、银线绣等品种,零零总总的技法多达50多种。

不光如此,想要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还必须要经过设计构图、配置四线、描绘草稿等多项工序。

这意味着学生们不光得会“绣”,还要学不少刺绣以外的技能。

初学者最痛苦的便是被针刺了,刺绣班的同学们叫苦不迭,每天训练刺绣都被针扎得满是伤口。

赵亦军也是如此,但他没有轻言放弃,处理好伤口继续绣,如果放学后没有工作,他便会留在教室里继续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在刺绣

赵亦军刺绣成绩的巨大进步引得了张老师关注,张金发是老手艺人,相当欣赏他这种静得下心,肯勤学苦练技艺的学生,也愿意对他倾囊相授。

随着刺绣班的课程逐渐推进,许多同学终于忍不住跑路了。这一行枯燥乏味,每天都是一手的伤口,但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学会?才能挣钱?

再加上张老师是极为严格的老师,虽然他教学很有水平,也十分耐心,经常手把手教导。但如果你绣出了差劲的作品,张老师会直接用剪刀将作品绞掉,要求重绣!

面对勤奋好学,天资出众的赵亦军,老师也没有手软,只要他认为不符合这个学生当前的水平,一律销毁。许多学生实在受不了一针一线的水磨功夫,纷纷退出刺绣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赵亦军没有放弃,虽然最开始学习刺绣是巧合,但他逐渐被刺绣里蕴含的美所吸引,对杭绣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彻底爱上了刺绣。

而这一次对杭绣动心,让赵亦军坚守了一生。

雷打不动,每天八小时

班级里的同学,一个接一个走了,等到大学毕业,和赵亦军一同学习的那群学生,已经全部放弃了刺绣专业。

只有赵亦军留了下来,跟在张老师左右学习,受到张老师的言传身教,坚持认真钻研和探索杭绣技艺。

“老师为人低调,做事严谨,这教会我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张金发年岁已大,赵亦军出师没几年,他便去世了。于是赵亦军成了“宫廷绣”唯一传承人,他将与老师共同完成的杭绣作品《释迦牟尼》佛像摆在家中,督促自己不忘师嘱,每日用功。

杭绣,已经成为赵亦军的信仰,他想把这一信仰贯彻一生。

同时,他一直有一个期望,想用自己毕生所学,创作出一幅足以传世的杭绣巨著。

赵亦军的杭绣作品从来都是自己设计和构图,而且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极高,创作一幅刺绣,短则三月,长则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他每日工作超过八小时。此外,还要额外花时间修改设计图,每到晚上,就开始书写杭绣技法,想为未来的继承人留下一本“教科书”。

他已是宫廷绣的独苗了,所以心中充满紧迫感和危机感,他不想浪费每一分钟,所以每天都逼迫自己静下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刺绣之中。

一晃几十年,赵亦军已成杭绣大师,绣出了名作几十幅,可他心里有个执念,那幅“巨著”还未开始呢。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病袭向他,他只得卧病在床,此时的赵亦军已经51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整整一年病情都在反复,不见好转,病床上的他时刻惦念着杭绣。

可病榻上的他,拿起针便会手抖,他发现,自己的指尖失去了知觉!

这是他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他还有太多想做的事,而且还没能为宫廷绣这门手艺找到一个接班人呢!

既然躺着不能刺绣,那就研究刺绣技法!

赵亦军在病床上看起了书,在翻阅佛学典籍之后,突然有了明悟,佛教与杭绣有着天生的契合之处。

从杭绣的起源说起,杭州是著名的宗教圣地,有着众多寺庙、观和庵。南宋时,对有宗教含义的刺绣需求量极大,如佛堂中挂幡和供桌围屏,基本都出自杭绣手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并未消磨这些联系,如元代的“妙法莲华经”也展示杭绣的风采。可以这么说,佛教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杭绣技艺的发展。

同时,赵亦军擅长的“宫廷绣”风格正适合佛教,男工绣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更显刚强。

确定了方向,赵亦军开始在病床上研习佛教经典,并构思作图,只待出院,便着手刺绣。

出院后,赵亦军继续刺绣,指尖失去知觉没有成为阻碍,他这样对别人说:

“说来奇怪,那么小的绣花针,我依然捏得牢,还能继续绣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顾及身体,依旧是每天雷打不动地绣满八个小时才肯休息,他已确定了将要完成的作品——佛经。

为了完成这幅巨作,他绣了许多幅与佛相关的刺绣,如《玄奘西行图》《普贤菩萨图》,这些作品已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这些只是完成巨著的铺垫。

杭绣画稿的特点便是必须要按用途、尺寸、内容和工艺材料决定,任何一个步骤都将决定最后绣品的好坏,有句刺绣界的古话说:“三分在绣,七分在稿。”

画稿如此重要,以至于赵亦军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设计,每日八小时的刺绣时间都远远显得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稿

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盘金、盘银。赵亦军将杭绣的每道工序都做到完美,丝毫不敢懈怠。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7年过去了。

巨著《观经图》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现代人很难体会的一句俗语,在节奏如此快的时代,却出现了一幅无比精细,蕴含独特艺术气息的刺绣作品。

赵亦军每日刺绣八小时,耗时长达十七年,完成了一幅震惊世人的杭绣作品,全图高184厘米,宽167厘米的刺绣作品,而且是正反双面绣。

正面含有532个人物,画面是佛祖于宫殿前讲解经文,众生听经的恢弘场面,而背面绣有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

赵亦军将此得意之作命名为《观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杭绣作品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它的画面之精细,所用技法之巧妙前所未有。可能是自杭绣这门手艺诞生以来,最独特,最璀璨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孤品!

2010年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这幅《观经图》震撼了所有专家评委,毫无悬念拿下特等奖。

众多专家对这幅刺绣进行了观赏和品鉴,最后得出结论,《观经图》价值千万!而市场也给出了回应,有收藏家愿意豪掷千万,买下这幅图。

赵亦军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不富有,但对他而言,能温饱就足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和观经图

“人是和自己比的,现在的我比曾经的我富足,这就够了,我不需要更多钱了。”

不仅是《观经图》,像《西方三圣》《唐玄奘西行图》等将佛教与杭绣完美结合的作品,都引起很多人的青睐,但赵亦军没有卖掉它们,而是挂在家中,想要将它们保存下来,当做杭绣的珍贵资料。

钱财是身外之物,赵亦军最看重的传承,他已经75岁了,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就这么断在自己手中。

“我的年纪大了,身体不行,眼睛也看不清了,我想为后世多留下一点东西”

绣出了传世巨著《观经图》后,赵亦军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依旧是坚持每日八小时刺绣,他想趁着还能绣得动,为祖国多留下一些珍品,他想让后世知道,杭州还有这么好的手艺,祖国还有这么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编纂《源自南宋的宫廷——杭绣》

同时,他把曾学习的杭绣技法与他独创的技法相融合,总结出自己六十多年刺绣的经验,编纂成《源自南宋的宫廷——杭绣》一书。他希望后辈,能有素材研究这门技艺。

杭绣的传承

杭州市政府了解到赵老先生的情况后,当即为他开了一家工作室,希望他能将宫廷杭绣手艺传承下去。

工作室开在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绣也被纳入了艺术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课程。

赵亦军很开心,在古代刺绣的传承都是师傅传徒弟,然后代代相传的方式,所以文字记载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正在教刺绣

而入驻大学后,学校将他编纂的书重新编辑整理成一册适合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他的宫廷杭绣手艺不会失传了,大学里开了专门的宫廷杭绣课程,报课的学生很多。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就开始扶持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将其作为重点行业建设,杭绣也是其中之一,如今的杭绣焕发了生机。

秉持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宫廷杭绣也在现代社会有了不一样的活力、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正在复苏,人们并非要见到实物,如《延禧攻略》,是一部古装电视剧,却能带火故宫。

杭绣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与中国的产品相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正在教刺绣

宫廷杭绣的特点就是“高贵典雅、绚丽华贵”。如今杭绣的手艺人们提炼其灵魂和特点,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现代奢侈品高端品牌,产品一经推出,受到年轻人地热烈追捧。

连“迪奥”这种全球性品牌也在每年沿用中国刺绣元素制作手包,它的一款黑手包用刺绣解读神秘星空之美,用金、蓝和星光在手包上绘出美轮美奂的画面,这充分展现了宫廷杭绣的魅力。

杭绣针法针工细丽,传神移情,光彩夺目,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得益于赵亦军和无数杭绣手艺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让杭绣这种传统艺术文化再次大放异彩,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