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李庄#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创建于北京,1940年冬至1946年秋迁到今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在李庄场镇西约1公里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大门

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为两个相连的院子,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

梁思成、林幑因、刘效桢、陈明达、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中国古建筑学界的大师都曾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李庄时期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成果丰硕。2002年,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翠屏区对旧址及周边道路进行整治维修。2003年10月,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开放。2006年5月,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内的绘图室

与本系列讲述的绝大多数古迹不同的是: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原本是一家张姓民宅,它的建造年代不算久远,建筑风格较普通,建筑工艺说不上精美。

它能评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益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在此做出的学术贡献,也得益于中国文物保护泰斗、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的积极争取,而罗哲文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期成长起来的宜宾本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罗哲文

罗哲文(1624-2012),今宜宾市叙州区柳嘉镇人,少年时就读于宜宾外江中学,中学毕业后在宜宾城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1940年秋,16岁的罗哲文在《金岷日报》上看到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招考一名练习生的简章,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报考,未想就成为唯一的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师从梁思成学习中国古建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的结婚照

在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里,老师梁思成、师母林徽因给了罗哲文极大的帮助。

当时林徽因已身患肺病,仍在病床前为罗哲文讲授英语,还特意找来卢绳为罗哲文讲授古典诗词。测绘古建筑一靠手绘,二靠照像,罗哲文在老师梁思成的带领下,学会了建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学会了在实地测量后对古建筑进行文字记录和图形描述的技能。

20岁左右的罗哲文协助过莫宗江考察宜宾旧州坝白塔和宋墓,帮助过卢绳测绘过旋螺殿。诸如背设备、架云梯、拉测量尺、绘草图等,均是罗哲文的工作。

当时的照像机是捷克生产的“方匣子”,罗哲文不仅学会了照,还学会了修,后来连钟表之类都会修了。在梁思成的指导下,罗哲文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工作,在古建筑的实际勘查、测绘、制图、研究、鉴定等工作中不断地增长了才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等考察宜宾旧州塔时留影

1946年秋,罗哲文随同中国营造学社的全体人员一道迁返北平。在离开李庄时,罗哲文写下一首小诗:“三叠阳关唱不停,催航汽笛一声声;难分难舍长回望,月亮田边情最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6月参与国徽设计时的罗哲文(前排左一)

来到北平后,罗哲文进入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哲文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处,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六届至八届委员等职,成为中国古建筑学和文物保护的领军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在北京怀柔箭扣长城考察时的罗哲文

1992年9月,经罗哲文力荐,李庄被批准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同年10月,罗哲文应邀参加在宜宾举行的“西南地区名城年会”中重返李庄,此后又来过多次。在罗哲文的积极争取下。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12月,86岁的罗哲文最后一次回到李庄参加梁思成铜像揭幕仪式典礼,罗哲文在致辞中说:“故居的力量,远远不只是产生旅游,而在于我们对往事和精神的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哲文在梁思成塑像前

2012年5月14日,罗哲文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罗哲文著有《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塔》《长城》《中国帝王陵》《老北京》等书,他走遍了全国文化名城,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一生成就斐然。应该说:李庄培育了罗哲文,罗哲文回馈了李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代表中国发言的罗哲文(中)

作者:温涛 来源:宜宾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