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专注于职业心无旁骛,坚守于领域不曾二心的工匠,他们都是行业里的翘楚,领域里的标杆。

在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行业,就有一位年仅39岁就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全球仅有的20位能够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修磨滚轮的标志性人物,他是绝对的大国工匠。

2002年春节前夕,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修磨某型号战机发动机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该滚轮是打磨发动机叶片的核心工具,直接关系到发动机叶片最后加工出来的精度。

滚轮本身的精度必须达到0.003毫米以内,也就是不能超过头发丝直径的1/20。如果滚轮修磨精度达不到要求,那么打磨出来的发动机叶片必然是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巧,公司唯一掌握金刚石滚轮修磨技术的刘永祥师傅正住院养病。全公司上下,除了刘师傅没有人敢承接这个任务。时间急迫,大家都一筹莫展时,一位年仅23岁的工人站了出来,"我来!"

众人本来都很好奇,"哪个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敢接这个活计?"当所有人目光落到说话人身上时,大家都不再怀疑。每个人都觉得现在全公司,估计也只有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磨刀不误砍柴工。年轻工人没有直接开工,他先到了医院,在刘师傅床前呆了一天,直到查房护士反复催促,两人才不得不结束了关于金刚石滚轮修磨的谈话。从刘师傅那里取经归来,满怀信心的年轻工人走上了机床。

经过连续10几个小时的奋战,年轻工人充满自信地把他修磨的滚轮送到了检验室。结果很残酷,滚轮的关键尺寸全部不合格。面对这个结果,换做其他人,估计也就放弃了——反正这个任务十分难,全世界也没几个人做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工人拿着滚轮检测报告,皱着眉头一句话也没有说,呆呆的看着滚轮。公司领导安慰道,"没关系,年轻人敢于尝试已经很不错了。"半晌,他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再给我点时间。"

说完,年轻工人推着滚轮,拿着报告回到了机床面前。接下来的十天,他每天站在机床前不少于1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像一棵树一样长在了机床前面。十天后,当他再一次把滚轮送检后,他没有去等待结果。

滚轮检测结果如他所愿,如全公司所愿——合格。尚在病床上的刘师傅听闻消息,不仅大叫到"好他个洪家光!"。刘师傅耗费了五六年才完全掌握的金刚石滚轮修磨技术,被这个叫洪家光的年轻人用10天攻克了。

后来,在原有金刚石滚轮修磨技术基础上,洪家光又进行了完善,将加工精度提高了五倍,他成为了全国少数几个掌握航空发动机金刚石滚轮修磨技术的尖端人才。

1979年,洪家光在沈阳城郊的一户贫困家庭出生了。体弱多病的父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母亲一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就饱尝生活艰辛的洪家光,几乎没有欢乐的童年。当小伙伴吃着冰棒时,他也许在帮母亲清扫着垃圾;当小伙伴玩着游戏时,他大概在帮母亲推着垃圾车;当小伙伴愉快进入梦乡时,他可能还在帮母亲收拾着工具。

终于有一天,年少的洪家光忍不住对母亲抱怨"妈,天天这样扫垃圾,太苦了!"母亲没有生气,笑着答道"做事要做好,乐子从中找。垃圾里面说不定有金疙瘩,你要学会去找垃圾里的金疙瘩。"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贫穷家庭的孩子一样,洪家光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学校读书。这样能够尽快地完成学业,早日找到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洪家光就读的黎明技术学校离家要坐半天的火车。

每次回家,他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火车上闲聊,或睡觉。他总是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专业书籍看。3年的技校生活,洪家光就这样在晃动的火车里自学完成了4门专业课程。他笑称这趟往返的火车就是他的"移动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岁的洪家光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进入车间的洪家光没有见到想象中那么精密宏伟的飞机发动机,陪伴他的只有一个个发动机的零件。

他的工作就是千万次地重复同样的操作,日复一日地加工制造这些零件。单调的岗位,重复的工作,洪家光想着母亲曾说的话"要学会去找垃圾里的金疙瘩",他给自己鼓劲"要在平凡的任务中做出极致的零件"。如何才能做到极致?洪家光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慢慢地他总结出个人学习技能的四字决"看、问、练、悟"。看就是观察技术能手的操作过程;问就是软磨硬泡地请教操作方法;练就是加班苦练提升技能;悟就是在看、问、练的基础上,不断提炼、举一反三。

谁的操作技能熟练精湛,洪家光就向谁拜师学艺;谁的加工技术高质高效,洪家光就向谁虚心请教。他十分崇拜拥有"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的全国劳模孟宪新。为了学到他的技术,洪家光一得空闲就去孟师傅工位上"打杂",观摩孟师傅的操作过程,不断提出疑问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孟师傅进行交流。经过2个多月的"考验",孟师傅终于被他诚心打动,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摸索的技术全部传授给了洪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始终牢记要把平凡变为极致。对于每个零件,无论是否为第一次加工,无论零件的复杂程度,他都把每次加工过程当做全新的工作来做,在每次加工过程中都去摸索更优的加工工艺,在每次加工过程中都想方设法提升效率。

洪家光在进入岗位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撰写了10多万字的学习心得,其中包含了改善加工技术的想法,调整机床性能的思路。

经过近10年的钻研,洪家光拥有了自己特有的一系列高精密加工方法,拥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一整套加工工装。29岁的洪家光已经成了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顶尖技能人才之一。

三十而立。洪家光还没有到30岁,他没有停下自己追求极致人生的脚步。他再次盯上了金刚石滚轮。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叶片打磨,而叶片打磨必须依靠金刚石滚轮来进行。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制造金刚石滚轮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洪家光只是对进口的金刚石滚轮进行不断的修磨、调整然后使用。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型战斗机研发、制造进度的加快,单纯靠进口金刚石滚轮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外公司对中国航空业发展的"卡脖子"手段——限制中国进口金刚石滚轮的数量。

为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洪家光牵头成立"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滚轮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团队,并申请了科技立项,立志加工出完全属于中国的金刚石滚轮。

研究一项新技术不仅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还必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仅有技校学历的洪家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洪家光在周围人满怀疑惑的目光中开始了研发的漫漫长路。理论知识不足,那就啃书本、问专家,他逐步掌握了研发需要的空气动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基础理论。

机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那就一项项改进,以微米级的精度来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等。刀具性能达不到切削标准,那就一把一把地试,直到找到合适的刀具材料和切削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五年的花开花落,小伙由青年步入了中年。终于,洪家光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金刚石滚轮制造工艺,中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终于可以使用自主制造的滚轮来进行打磨。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领域又挣脱一层束缚,离展翅飞空又更进一步。

迎接洪家光的,是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迎接他的还有财富——国外某航发公司开出月薪90万邀请他。洪家光放弃了,他认为再多的个人财富都不如祖国富强重要。为此朋友们笑他"你这是每天都扔掉一辆小汽车啊"。

荣誉等身的洪家光依然坚守在属于他的机床前,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别人眼里重复单调,可在他眼里却是时刻新鲜的工作。他说"青年人在学习这条路上,应该沉下心来,坚定信念"。

中国的各行各业如果要有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更多像洪家光这样能够坚守信念、甘于平凡的技能人才,更需要大批像洪家光这样能够不断创新、精雕细琢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