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谢文礼 通讯员 彭娇 李嘉丽 湘潭报道

2021年以来,湘潭市公安局认真贯彻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党政统揽、公安主导、科技赋能、共建共享”的原则,先后4次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专班实体化运转,完善创建方案高标准落实,并将其推动上升为党政工程,在全市构建了以“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基础建设、机制改革、科技导控”为四梁八柱的立体化、智能化、多元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月10日是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湘潭市公安局举行“公安心向党、护航新征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架设层级查控,构建立体化防控更加严密

以空中电子卡口、公路公安检查站、街面快警站为支撑,在区域外围构建了闭环式立体化治安防控识别圈。在空中加强电子卡口联网建设。全市通车3米以上交界道路共111条,共建立电子卡口156个,围闭度和联网率均达100%,实现对“人、车、物、证、码”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上传、比对、分析、研判,支撑封控效果明显;在公路开展检查站建设。充分利旧利现,升级改造2016年已经建成投入的两个重要市际道路检查站和一个移动式公安检查站,启动“平战结合”查控勤务;在街面开展快警站(警务站)建设。按照每个县市区至少完成一个街面快警站(警务站)建设的要求,2019年在全市推动建立副科级建制定编10名民警、30名辅警的街面快警站(警务站)35个,以步行街莲城快警站、韶山毛泽东广场快警站、一大桥警务站等为代表,实现了立体化布防、可视化指挥、精细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警巡防现场。

坚持科技赋能,互联智能化防控更加普及

坚持科技强警、数据赋能,有力推进防控体系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警务模块建设。在全市公安大数据平台下,以“派出所警务工作平台”为牵引,建成全市公安信息化应用培训中心和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平台,与派出所警务工作平台实现业务数据共享、指令互通,融合运行自行开发的“辅警通APP”,推动“智慧公安检查站”“智慧街面巡防”“智慧安防小区”等9大模块和一个平合建设,形成”1+2+9+N”警务“最强大脑”;打造基层智慧支点。深化“一室两队”改革,全市18个20名民警以上的派出所全部推行“一室两队”,并对标打造示范引领和品牌特色两种类别的派出所,推动防控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应用;完成81条公交线路的“人脸识别系统”建设,在公交站建立人脸识别摄像头116个,全面提升全市公共交通安全防范水平;走实提质增效之路。依托“雪亮工程”,搭建“一总三分”平台,以拓展数据共享渠道为突破口,着力改善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割据”局面,以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全覆盖”为契机,不断拓展前端感知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潭市公安局步行街快警站。

筑牢基层基础,夯实多元化防控更加有效

按照做精机关、做实基层的工作思路,科学整合资源,深化机构改革,不断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水平。优化警力配置以派出所三年行动和“三区警务”为载体,全面创建“枫桥式”派出所,有效整合警力资源,由快警站承担辖区大部分区域接处警任务,派出所专司基础工作,三年内组织下沉机关10%警力实到基层一线,派出所警力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58.6%;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全面深化警务机构改革,健全“派出所吹哨、警种报道”机制,创新推行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微调度、微破案“五微警务法”,有效提升警务效能,筑牢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派出所以值班组为单位,建立“社区民警+办案民警”的“捆绑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了警力资源配置,推动了派出所良性高效运转,提升了实战效能。同时,还利用区域优势,打造雨湖区万楼社区警务室、湘潭大学学区警务室、九华蓝思科技园区警务室个性化功能区,将警务室延伸到小区广场、市民公园、学校教室、企业车间;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人数多、分布广、情况熟、反应快等特点,扎实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因地制宜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开展好社会面巡逻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报信息收集报告、一般案件先期处置等工作,实行信息联采、风险联排、问题联治、人员联控、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六联工作”模式,形成了公安机关“一呼百应”、人民群众“全民皆防”的群防群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