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量缩减至两位数,人口拐点越来越近。

虽然传统的“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但是也有新的“红利”概念出现。当经济发展逐渐由从劳动力数量投入驱动向劳动力素质驱动转变,回到城市层面,青岛又该如何应对?

城市心观察第701期

撰文/高涵

审校/冯亚楠

全国人口进入零增长区间

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随之公布的数据很多,其中,人口数据最为吸睛。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出生人口1062万人,创下1950年以来新低;死亡人口1014万人,首次达到千万级;人口净增长48万,自然增长率0.34‰。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总结了我国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为四大效应叠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效应、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效应、生育主体代际更替效应、新冠疫情下的延后效应。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2021年,我国人口较上一年分别净增长906万、779万、530万、467万、204万,2021年则下跌至48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指出,过去的多数人口预测中国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预计是在2027年以后,但根据目前的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据,中国人口零增长会比预期提前将近5年。

除全国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时代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亿人,占总人口的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14.2%。

由此看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较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标志着我国由“轻度老龄化”全面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下行的趋势明显。

如今,在国内数量型人口红利趋近消失的背景下,作为国内老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之一,青岛如何抓住新的“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流动活跃

青岛怎样引人留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是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

人口素质越来越高,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涌入市场后,未来经济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低成本制造业,而是在真正的技术创新领域。

目前,我国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人户分离超5亿,人口流动依然活跃。

根据全国省级流动人口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在东南沿海高度聚集,中西部人口回流,北方省份吸引力下降,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对于城市而言,如何保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让人才留下来,户籍制度改革和人才政策优化迫在眉睫。

2021年,青岛常住人口1007.2万人,首次突破千万;据市人社局披露,预计全年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5万人。

去年,青岛继续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政策,大幅放宽城区和全面放开县域落户政策,并强化落户权益保障。同时,出台胶东经济圈住房公积金优惠新政策,胶东四市居民在青岛购房可享公积金二次贷款,实现胶东五市缴存职工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青岛在人才安居、创业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着力打造“人才落户一件事”,发布82项“一站式”人才服务清单,服务人才落户青岛;创新产权住房供给政策,创建重点企业人才住房“配额制”;牵头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4+1”创业发展生态,创业密度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发放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3.37亿元,发放硕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3.79亿元,惠及5.6万名青年人才在青创业创新。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

2022年开年不久,成都印发《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一如既往地凸显包容性,覆盖面很大;浙江嘉兴出台了意见,落户条件中居住时间从已连续居住3年及以上调整1年及以上,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新一年的“抢人大战”拉开帷幕,青岛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外,也需并重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医疗、教育、就业优质资源配套,理性构筑城市人才高地,进一步提高人才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如何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应该积极转变心态,从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走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此,青岛需要发挥良好教育带来的素质优势,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回看2021年,青岛扩增基础教育学位,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投入66.8亿元新建、改扩建20所幼儿园、30所中小学,建成后可提供学位3.86万个;深入推进联盟办园和集团化办学,优质园占比从去年的39%提升至60%,基础教育集团达到83个,成员校271所。

此外,立足服务城市发展,青岛亦在不断增强教育支撑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

2021年,中科青岛科教园一期、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一期、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正式启用,青岛市现代职教园奠基开工;推动中国石油大学成立青岛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在青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总数达到10个,覆盖海洋、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和前沿学科。

但目前青岛教育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供给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需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与需求不完全配,教育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这是青岛教育未来需继续发力解决的。相信随着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人口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为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七普”数据显示,青岛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42649人,占20.2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29813人,占14.20%。

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青岛除建立养老、医疗、护理社会保障体系,还亟需加大对养老行业的投入,丰富养老产品供给。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养老产业要发展好,必须要打破养老产业链之间的壁垒,促进金融、地产、医疗等众多行业的跨界合作,以创新思维推进商业运营模式变革,建立行业间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养老价值链的协同效应。

凤凰网青岛原创

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