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有条唐人街,在世界各个角落里,也有不少星罗棋布的“中国村”,集聚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如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东北村”、南非的“郑和村”、泰国的“云南村”、以及各国可见的“保定村”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璀璨的海外遗珠——哈萨克斯坦陕西村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地带有一个规模宏大的“中国村”——“陕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年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彼时,起义已经波及到了中国西北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三地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斗争,但遭到了清政府的铁血镇压。

于是,这股起义不成的势力最终选择跟随杰出领袖白彦虎前往中亚。1862年,三万人,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就这么走了十五年。

1877年这部人马于12月隆冬来到了中亚地区,彼时的天山山脉,从9月便开始大雪纷飞,积雪深达两米厚,起义队伍三万人整装出发,翻越天山15年途中便病饿老死无数,连天大雪要了残部的命,最终只余下3314人来到了中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一支队伍来到了沙皇俄国的秋河河畔,见水土丰美,遂而扎根定居。这些回民宁可扔弃家什也不愿丢失中国带来的农作种子。

沙皇发现了这一伙外来客,见这一伙人不仅有菜种,还终日务农,种植小麦、水稻、蔬菜、栽培果树,便认为这群“东方使者”具有良好的稼穑技术,又属于现成的劳动力,并对其采取了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管理措施。

一方面鼓励其耕种,免除来俄回民十年的赋税,拨给其7万余亩土地,让回民在此自由耕种生活,于是这一批中国人便在当时的沙皇俄国定居下来。

1882年白彦虎病逝,葬于异乡——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洲马三旗,再往后看,便是今日的营盘村。而直到苏联解体后,先祖来俄的中国移民才得居住地才分属哈斯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确来说,“陕西村”并不单指某一个村庄,而是一种综合统称。陕西村如天上星子、陕北沙砾一般分散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得交界地带。

在当地,这样的村落被叫做“乡”,一个乡约有1.2万人,2000余户人家,时至今日,三国交界地带得陕西村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人。

陕西村的村民被哈萨克斯坦人称为“东干族”,所谓“东干”即谓之“东甘”,意为“甘肃东边的来人”。后来,东干族也并非完全纯指源自白彦虎残部的回民,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俄国在威压之下归还了中国伊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5000名左右原本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回族人撤到了俄罗斯,同类相惜,他们自发寻找到了早迁至此地的白彦虎部下,两股回民融作一股,共同生活。1942年苏联政府正式将“东干族”作为来自中国的回族的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今日衣食住行面面观

历史学家早期称陕西村为陕西最大的海外侨民团体,岁月荏苒,随着陕西村的壮大——从原先的3000多人到现今的12万人,以及历史学界的勘探发现,而今历史学界已一致认为陕西村应当为“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以食为天,尽管陕西村的东干族族人已然完美融入了哈萨克斯坦当地的生活,且被哈萨克斯坦当地认可,纳为该国131个民族之一,但陕西村的村民们依旧保持着一百多年前故土的饮食习惯。

东干族人喜好西北风味,吃臊子面,水饺、包子、米汤等陕北美食,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现今的哈萨克斯坦,“东干菜”都在当地的美食排名榜上占据一席之地,东干人甚至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开办了30多家陕味餐馆,名气颇盛。

而除却开办餐馆,绝大多数陕西村村民在来哈前期都是靠务农为生。种植粮食、蔬菜、开办果园是东干族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东干人种植的蔬果就占据了哈萨克斯坦蔬果全国总产量的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主要得益于由白彦虎统率的残部穿越天山山脉、来到中亚时,身怀多种作物种子,如茄子、芹菜、辣椒、韭菜等等。

这些优良的种子代代流传,以致引导东干族人找到了合适的生存方式,能够快速在苏联和哈萨克斯坦站稳脚跟,甚至在现如今,东干族的生活质量都普遍高于哈萨克斯坦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陕西村,或者说陕西村内的一个乡,便是一个大公司,2000多户,1.2万多人,都是这个“陕西集体农庄”的员工或员工家属。但追根溯源,不出五代都是亲戚,乡里碰见了八成还得叫声姑婶二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强悍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抱团取暖的凝聚力,东干人的经济收入也普遍良好,仅仅是一个乡——一个“陕西集体农庄”的2000多户人家,便有3000多辆小轿车来来往往,其中东干人最常买的轿车品牌也多为宝马、奥迪、丰田。

当地第六代村长安胡塞称乡里生活十分宁静祥和,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每家围着庄园转悠,分到几亩地,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种粮食,都不会荒废土地。而经商的收入状况相对而言更为宽裕,一年最少1万美元,更富裕的少数家庭一年10万到上百万美元的也有。

陕西村村内家中很少装配固定电话,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都有一台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虽是两国之分,但地理位置上却只相隔一条河流,两地亲人若要通话,用固定电话则属于国际长途,费用昂贵,但若是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的手机卡,就属于本地间通话,费用便宜得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哈萨克斯坦131个民族中,东干族的受教育水平是首屈一指的,分布在哈、吉、乌三弟交界处12万东干族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各占6万人,而这为数不多的6万人,诞生了许多哈国作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和运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一乡的村长,上文所述的安胡塞便活跃于哈萨克斯坦政坛,担任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常委、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哈萨克斯坦总统顾问。

在充分融入当地文化氛围的同时,如何坚守住故土的文化,不被同化,是一个难题。

安胡塞的父亲自小就对他诉说自己的祖籍来历,告诉他,尽管你在哈萨克斯坦叫做“达吾劳夫·胡塞·西玛劳维赤”,但你的根在中国陕西,你姓安,是安家的的人。

无数东干人代代传承这么一种故土情结,即使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也深知自己的根在东岸,在中国陕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语言层面,白彦虎带领残部来到营盘村时,三千余人依旧是采用陕西方言作为他们的母语,并代代传承长达50多年。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使用文字显然不可能,在俄国的希拉尔文字影响下,白彦虎的后代开始使用一种中国本土人看不明白,俄国人也听不懂的话,即利用希拉尔词汇配合汉民族语言中的陕西方言语音和语法规则,形成特有的“陕西村克里奥尔语”。

这一尴尬局面直到苏联政府开始重视东干族的教育问题才慢慢得到解决,时至今日,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人依旧可以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族人却已经被当地占据统治地位的乌兹别克语同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婚俗考:不离婚也不恋爱

安胡塞在村外是总统顾问,回到村里却是一个大大小小事情都要操把心的老村长,农耕、基建、农庄事务……甚至连婚嫁之事也要过手。

根据东干族当地的习俗,女孩应当在18岁到20岁结婚,如果超过20岁结婚将被视为一件“麻烦事”。自然,随着哈萨克斯坦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晚婚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安胡塞因为曾回到陕西老家寻根认祖,同时与陕西当地进行了一系列商贸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之后,安胡塞开始有意识地引进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将中国温室种植水稻和培植蘑菇的技术引进到了哈萨克斯坦。此后,又从陕西眉县引进了制造砖瓦的设备,乃至出资200万元在陕西村建立了面粉厂和小饼干厂。

此后,陕西省政府更是承接了多名东干人大学生在西北大学等高校学习汉语,目的正是为了在哈萨克斯坦培养一部分传播汉文化的汉语老师或翻译家,或是培养一批能来往中哈两地经商的优秀商人。

因此,安胡塞作为陕西村群落的代表者,曾发言称东干人有适龄的单身女性2000至3000人,希望中国小伙子能够前往哈萨克斯坦,去了解陕西村,了解陕西村的姑娘,这一段“国际红线”一时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的女性勤劳,贤惠且漂亮,尽管哈萨克斯坦当地常年风沙翻涌,但陕西村的女孩却皮肤白皙细腻,身材苗条,当地人自豪地称:“这(陕西村)是当地最出美女的地带。”女性穿着大多不算时尚,但都大方得体。

事实上,陕西村内的婚俗依旧保持着最古朴的清代陕西村落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村内的东干人婚礼从婚礼程式到婚礼举办的大场面、小细节,都保留着中国清末西北地区的婚嫁习俗。

东干新娘的发饰和衣着完全是中国清末民间旧俗新娘的翻版:凤冠霞被,脸遮红方巾,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绸缎绣花鞋,项圈天宫锁挂脖,照妖镜怀胸,肩上挎上子孙袋,手臂缠好手银。

陕西村村内,女性一旦结婚便很少同陌生男性谈话,婚姻模式也是完全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很少自由恋爱极为罕见,而一旦结婚,便没有离婚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迁移到哈萨克斯坦的少数民族,东干人需要在相对强大的异族面前保持本民族的繁衍和壮大,保证种群不走向消亡,是最大的难题。

多个东干族村落的村长在谈及婚嫁之事时,只说家家户户都有车,同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或是中国人通婚都不是问题。但当论及女儿外嫁一事时,几位村长也都笑称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和天上落陨石差不离的概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是清代逃往俄国的陕北人,陕西村内的婚礼仪式依旧遵循中国汉族“六礼”的传统,婚庆程式更是兼具回汉两族的习俗。

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能自由恋爱,只能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求得父亲、母亲的“口话”,然后再由男方家庭请一位亲戚或者朋友担任媒人上门求婚,次数一定要多,登门求娶的次数越多,说明“女娃越有脸面”。

门当户对与之相配的是“明媒正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到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告知媒人,“给话”,男方便会送卡利姆,定日子,随即下聘礼订婚,待到女方家长收下聘礼表示同意后,便回商讨黄道吉日,择时成婚。讲求缔结婚约,应当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过程。

亲事定下后,男方会给女方1000美元的结婚定金,让女方置办嫁妆,而一般家庭的婚礼合计当地物价,需要花费8000美元。

嫁妆少不了的是女方母亲缝制的绣花鞋和绣花衣服,出嫁前,新娘需要坐炕、哭嫁、道别、叩拜、过门、开席、随礼、答谢作揖、新娘回门等等程序,以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炕”即在小屋里静坐三天,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做好即将为人妇的心理准备;

“哭嫁”则分为两大部分,先是和女友在小屋中或哭或唱,以悲叹来告别“少女时代”,东干人称之为“少女会”,少女会结束后,新娘还要与娘家人泪别,在婚嫁途中哭泣,以表示对父母的不舍。

陕西村内的东干人反对近亲结婚,但也排斥与外族通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干村的男人偶尔可以娶外族的女人,但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以免被外族的文化渗透同化——至于东干族的女儿,几乎没有可能嫁给外族男人。若在婚礼当天问一位东干族新娘:“见过新郎吗?”多半会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这并非说百年来没有爱恋上外族男子、并企图与之结婚的女儿,只因在东干族的族群中,数代一直给家中女性灌输一个观念:嫁给外族人会遭白眼,会让人瞧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干女子都非东干人不嫁,如果东干女子要与外族男子通婚,对方必须要学会东干话,学做东干菜。在这一苛刻的条件之下,东干乡庄女子与异族结婚的占比例至今仍旧不足1%。

陕西村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宰牛,准备结婚宴请亲友,吃席时,男女不得同席吃饭,男客坐院中,女客坐上房,屋子小的都坐在院子里,但也讲究分席而坐。

即使是吃便席,也只得男人在桌子上吃,女人在旁边吃,泾渭分明,男人吃完饭后女人还要负责收拾桌子,穆斯林色彩浓厚。

然而你,与中亚地区同是穆斯林的其他民族相比较,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东干族汉文化色彩更加鲜明,这是东干人在中亚地区区别于其他穆斯林的主要标志之一,耕种,也是东干人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萨克斯坦鼓励生育,妇女生育小孩,医院甚至不收取住院费,第一胎更是奖励300美元,第三胎每个月政府还补贴50美元,直至孩子成年为止。

陕西村村随处可见一手一个孩子,屁股后面还跟了一串孩子的妇女,而传说中生育10个孩子的“英雄母亲”也是大有人在,但在生育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十孩家庭”的孩童存活率都不高。

而令许多外族人难以接受的也是东干族人一夫一妻制为主,一夫多妻制为辅的婚姻形式,因为陕西村的女孩比男孩多出几乎两倍,因此这里的男孩可以多娶几个女人,更有家庭,一个男人娶四个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根本,东干女子不得与外嫁,一开始继承了回族的传统禁忌,来到了哈萨克斯坦后,起初女性因为在翻越天山的过程中死伤惨重,妇女人数过少,本族内部的婚配都无法满足,根本不允许外嫁。

在人口逐渐壮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21世纪,东干女子不得外嫁更多是因为东干族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不允许自己的“纯正血脉”鱼龙混杂。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之下,东干人如何能在年轻人流行的白色婚纱面前留住凤冠霞被和红马卦,如何在自由恋爱的大潮之下抵挡东干女儿外前往城市,外嫁其他民族的大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① 《中亚有个“陕西村”》

② 《文化变迁与传承——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中亚地区东干人婚姻仪式考察》

③ 《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