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石头,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采石、运石,用于筑坝、建堤、建桥、建屋、筑城、雕刻、制作石具……

长年累月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石窟,也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采石遗迹

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采石遗址,以及宁海县长街镇的伍山石窟,台州温岭市新河镇的长屿硐天,都是人类采石后留下的杰作,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市鄞江镇的采石遗址,主要包括梅园村的梅园石遗址,以及鄞江镇西侧的小溪石遗址。

小溪石的采石遗址,主要包括上化山采石遗址和天塌宕采石遗址,两处遗址相邻。

宁波历史上,很多水利工程和古建筑,以及众多石雕、石刻作品,来源于鄞江小溪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鄞江镇公交总站旁边的公路上山,徒步或自驾都可以到达采石遗址,其中天塌宕采石遗址,近年开辟成了鄞江攀岩公园。

公路尽头就是上化山采石遗址,先后列入鄞州区和海曙区文物保护点。

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山堰,所用的条石,就是从小溪石开采而来。

开采后的石窟,岩壁如刀削,兀立数丈,遥想手工年代,洞内采石的场面,何等恢弘与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化山采石遗址,特别的是,人们在开采过程中没有破坏山的整体面貌。

凿壁采石,于是形成了石窟,留有粗壮的石柱稳定山体。

石头横向顺层,呈紫红色,石窟内石柱林立,错落有致,历经岁月风化,层层叠叠,参差斑驳,这是岁月的脚印,也是光阴的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窟内迂回曲折,寂静幽深,凉意袭人,幽暗处偶有蝙蝠惊飞,令人毛骨悚然。

石窟内有石洞穿山而过,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前行,出洞口,豁然开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风化,石窟内时有石块坠落,观赏采石遗址,最好不要进入石窟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化山采石遗址运送石头下山的古道,现在已经开发成了登山步道。

走在古道上,依稀想像,古人们用滚木或木车,以人力或驴马,将石头搬运下山,人们挥汗如雨。

节奏统一的号声,穿越时空而来。

采石,运石,再砌石,曾经流淌了多少汗水与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年代,采石,运石,砌石,异常艰难,十兄弟因为修筑它山堰而殉身,当年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它山堰,建成于唐代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至今已经1189年。

通体条石结构,全是用巨大的条石砌筑而成,条石长2至3米,每块条石重达3吨左右。

在全靠手工劳动的千年以前,它山堰,就是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泽福人间千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修筑它山堰的鄮县县令王元暐,却受到了明州刺史于季友的妒忌与排挤。

公元847年,王元暐辞去官职,黯然还乡山东琅琊,当时年仅48岁。

王元暐还乡之后,后半生如何度过,如何终老,史料无记载,因此无人知晓。

有功绩就会被任用提拔?

自古就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

五代至宋初,人们在它山堰的北堰头,立庙纪念修堰的丰功伟绩,开始叫十兄弟祠,也叫“舍身祠”,供奉着王元暐以及修堰殉身的十兄弟。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给“舍身祠”赐庙号为“遗德”,因此称作“它山遗德庙”,此时距离它山堰建成已经33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年间,即公元1225-1227年间,王元暐被追封为“善政侯孚惠王”,县令身份获封为王,史上罕见。

正义从不缺席?

往往迟到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