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几个顾客忽然意识到,旁边的男人可能是来抢银行的。

2000年12月9日下午4点40分左右郑州银基商贸城附近的广发银行营业厅里,几个稀稀拉拉的客户正在办理业务。

忽然间,门外缓步走进来一个男人,他头戴一顶马虎帽,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紧不慢地将一枚安有吸盘的自制炸弹,粘贴在正在营业的窗口上。

一旁的顾客愣了几秒钟,这才意识到危险:这不会是来抢银行的吧,这也太淡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本能,顾客们纷纷向外逃离。而柜台内营业员也察觉到不妙,第一时间按响了报警器。

然而男人还是不紧不慢地安好炸弹,然后拉掉左边的拉火管,但可能是吸盘不牢,炸弹突然向下倾斜。

见状,蒙面男人还是不慌不忙,他重新将炸弹挂好,这才慢悠悠地转身离开。不过几秒时间,炸弹便发生爆炸。

这就是著名的郑州12.9抢劫案

在短短的五分钟内,四个高度组织并且计划周密的劫匪,不仅抢走了208万的巨额现金,而且还把银行的一名保安当场击毙。

而令人惊讶的是,团伙的首领张书海是一名退役军人,并且当过十几年的村干部,而其他三个成员都是高材生,其中一个还是警校学生,也是张书海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张书海自己不惜以身犯法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拉上自己前途大好的儿子,走上这条犯罪的不归路呢?

对此张书海的回答十分匪夷所思,他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抢了钱和别人分,还不如分给自己的家人。

那语气,好像银行里的钱就是他家的钱一样。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家族式的劫匪团伙十分罕见,他们的组织具有高智商、高智能的特点,张书海更是老谋深算,反侦探能力超强,从他们第一次犯案到落网,中间隔了整整四年之久。

而凭借他们的学历和智商,本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为什么要踏上这犯罪的深渊呢?他们最终又是如何落网的呢?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发生在本世纪初著名的郑州12.9特大银行劫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案牵起旧案,铁锁竟成关键

在张书海用炸弹将防弹玻璃炸开一个小洞后,其他劫匪开始用铁锤狠命地砸玻璃。

从理论上讲,防弹玻璃不可能那么轻易被砸开。

但砸到第21下的时候,防弹玻璃与墙壁的镶嵌处开始松动,劫匪又接着砸了几下,整块防弹玻璃便轰然倒塌。

这时,一名持枪蒙面的劫匪连忙跳进柜台,开始往编织袋里快速装钱。

而另一边银行的大厅里,则依稀可见另外两面劫匪正在持枪巡逻。

两分钟后,装好钱的劫匪跳出柜台,和外面两名劫匪会合,从案发到逃离,他们的作案时间只有4分36秒。

其手段之娴熟,计划之周密,很明显不是第一次作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炸弹爆炸使得银行大厅浓烟滚滚,不明真相的市民还以为发生火灾,案发现场一时间人山人海,十分混乱,这也给劫匪的逃离提供了便利。

总之,等到警方赶到的时候,四名劫匪早已逃之夭夭。

这桩抢劫案也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同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最大的一起抢劫案。

而在此之前,郑州已经发生过多起抢劫案,很多市民因此不敢到银行存钱,还有在银行工作的员工长期请假,生怕遇到了劫匪。

可以说,12.9抢劫案带来了巨大社会危害,因此,公安部将这起案件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并选派了各种专家前往郑州指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负责这起案件的是郑州市公安局局长李民庆,对于这件案子,他在市领导面前拍着胸脯保证:不破此案誓不罢休。

当然,他敢做这样的保证也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起抢劫案劫匪们只花了不到五分钟时间,但由于作案规模较大,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证和犯罪痕迹。

物证和犯罪痕迹越多,自然也就容易抓到劫匪的马脚,于是,一场抓捕逮捕的大网,开始在整个中原大地上逐渐散开。

从营业厅的监控录像看,四名劫匪都戴着帽子,遮住了面部特征,但他们却留下了五个爆炸装置、五枚催泪烟火弹、一份报纸、还有两顶携带着十几根头发的帽子等28种罪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8种罪证,其中每一种都要彻查,从它们的生产地到销售地,可以初步判断出劫匪的来源地和大概职业

比如眼前的这一把铁锤 ,在它的锤头和木柄之间钉着三根螺钉,这是劫匪张书海事前拧上去,为的是防止在砸防弹玻璃的时候,锤头突然脱落。

现在,只要查清这三颗螺丝钉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地,就能大概敲定张书海一伙的落脚地。

但可惜的是,郑州警方一共查出800多个厂家,1000多个销售点,这样的螺丝钉在郑州遍地都能买到,也就是说,这个物证没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靠着这样大海捞针的取证,总能捞到一点拥有的信息,很快,

警方就在这种看似无用的工作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关键信息。

第一个有用的信息来自劫匪留下的五个爆炸装置。

眼前这个爆炸装置,其实也就是自制的土炸弹,里面都是各种烟花爆竹的废料拼凑出来的,真正关键的是里面的拉火管。

这根拉火管产自军方,民间几乎用不到,这也就是说,这伙劫匪的首领,也就是张书海,很有可能在军队呆过。

而且这些拉火管的生产时间都在1970年以前,如果拉火管是劫匪从军队偷出来的话,按照在中国服兵役的时间,劫匪头目的年龄就在40到50之间。

当然,线索还不止这些。

接着,警方又进一步拆解了这些爆炸装置,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中的导火索,和郑州前几年发生的另几起抢劫案中,遗留下的导火索一模一样。

这也就是说,另外几起抢劫案,很有可能是同一伙劫匪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顺藤摸瓜,成功捕获首脑

1997年11月,一伙蒙面劫匪手持猎枪,闯进郑州市淮河路电信分局,抢走了37万现金,并点燃了一个空的爆炸装置,并留下了一段长达五米的导火索。

两年后,也就是1999年3月,又有三名劫匪闯进郑州市建设银行交通路储存所,抢走了现金五万元,同样留下了一段导火索。

劫匪们的犯罪手段越来越娴熟,装备也越来越精良,但与此同时,留下来的物证也越来越多。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根不起眼的导火索,竟成了他们被捕的第一步。

根据这些导火索,警方把三案并为一个案,其中的物证自然也就可以通用,对破获12.9大案提供了重要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几起案件的现场,警察发现了鞋盒、绳索等大量物证,这些东西都在郑州市内销售,而且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这也就说明,这个团伙并不是流窜作案,其中至少有一个人在郑州市或附近有固定住处。

而且,根据现场勘测和犯罪心理学,警方还推断这伙劫匪关系紧密,很有可能是家族式团伙作案。

因此,根据这些信息,警方开始在郑州市数百平方公里进行全面排查,从春节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6月12日,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郑州市公安局的两名民警来到嵩山路北端的一个小区进行排查,从一号楼一直到二十四号楼,民警始终没有松懈。

正当排查到24号楼的一户人家时,一个名叫王雨的妇女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因为她家里至少三个房间的房门上,都安装了灵贵牌榉木球形木门锁。

在1999年的银行抢劫现场,张书海留下的物证中,便有一个用来装爆炸装置的,灵贵牌榉木球形木门锁的盒子。

因此,这个锁就成了警方的破案依据之一。

而眼见门是旧的,锁却是新的,说明很有可能是近几年安装上去的。民警一下子起了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开始小心地对王雨展开询问,而在询问过程中,王雨的神情越来越不自然,眼神还时有躲闪。

于是,民警就敲开了卧室的门,让里面所有人的出来,这下,两个民警的心中警铃大作。

原来,王雨丈夫的年龄、身高、体型等,都和抢劫案中主犯的张书海十分相似,所以民警借机将他带回专案组,进行深入调查。

此时的警察还不知道,眼前的男人就是张书海。

他气质干练,谈吐斯文,怎么也不像一个罪大恶极的抢劫犯。

而面对警方的审问,他始终十分平静,警方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而且说的都是实话,但是他却隐瞒了最关键的一个信息,那就是自己当做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警方对他的身份十分怀疑,然而一直问到凌晨,都没有问出确凿的顺序,因此警方只能把张书海放掉。

张书海一走出警局,就招手叫来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回到家里。

到家后,他先给位于平顶山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又让妻子和妹妹收拾东西,准备分头离开郑州。

第二天凌晨,张书海就坐上了第一趟前往平顶山的火车。

此时的他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没有留下什么证据,警方怎么也不可能查到自己的头上。

但他不知道,他在被专案组审问时,留下的指纹和掌纹,已经被送去和12.9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进行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警方严谨的对比,最终确定,张书海的指纹与案发现场的两枚指纹基本吻合。

闻言,在场的民警都欣喜万分,这意味着他们奋斗了190多个日夜,终于让犯罪分子浮出水面。

6月13日凌晨,郑州市警方再次来到张书海所在的小区,将小区进行了封锁和包,这时,两名妇女人提着大包跑了出来。

她们就是张书海的妻子和妹妹,警方将她们当场逮捕,并从她们的提包中找出大量现金、枪支和弹药。

紧接着,警方又搜索了张书海的家里,发现了他们作案使用的炸药、导火索以及穿戴的衣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此时的张书海已经坐火车出逃。

但警方根据已有的线索,立马推断出他逃跑的目的是老家平顶山,因此郑州警方立即赶往平顶山,并在第二天上午,顺利的将张书海逮捕归案。

当时,在上百名警员的护送下,张书海被押解回到郑州。听到这个消息,郑州的居民纷纷涌向街头,想要看一看这个心狠手辣的劫匪们,到底是什么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他们吃惊的是,张书海一副斯文干练的模样,甚至还有一副当官的派头,和劫匪丝毫沾不上边。

事实上,专案组的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张书海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强的男人,这样的人500百万人中才能找出一例。

而在老家的村民当中,张书海也颇有威望,这样一个人,究竟是怎么走上劫匪这条路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犯案根源,人心贪欲无厌

张书海出生于平顶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0年入伍当兵,并在退伍的时候,从部队里偷出来一些导火索。

当时他并没有想着拿它去犯罪,只是想着总有一天能用上,而或许从这一天开始,张书海的悲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凭借着当兵的历练和视野,张书海在村里当了十几年的村主任,在村里也算是颇有政绩,很有威望。

后来,他从村主任退下来,先后开过照相馆,卖过麻将,却始终没有赚到钱。

与此同时,看到同乡的人一个个赚钱发达,张书海的心里产生了十分不平衡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和阅历,不可能赚不到钱。

但事实却是,他先后做过几次生意都以失败告终,这让他十分挫败,也因此产生了对金钱的极度渴望。

而这种渴望,在他来到郑州市妹妹的诊所帮忙后,进一步地加深和扭曲。

因为诊所不景气,所以他整天盘算着怎么才能更快,更省事的赚钱,这时一个邪恶的念头在他的心头浮现,那就是抢劫。

前面说过,张书海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强的人。

当想到抢劫这件事时,平常人都会本能畏惧,但张书海却一点都不,甚至立即就开始了严密的策划和幻想。

而且,张书海是一个行动能力很强的人,因此,他很快展开了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11月,张书海伙同老家的一个侄子张小马,抢劫了一家中医诊所,抢的赃款14000千元。

值得一提的是,张书海还故意隐瞒了抢劫金额,只给了张小马一小部分。

尝到甜头之后,张书海就一发不可收拾,继续盯上了更大的营业厅。

但抢劫这些大地方,势必就需要更多的人手,那么拉谁来入伙呢?这时,张书海的目光竟盯上了自己刚上大学儿子张宏超。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张书海可不想拿命抢来的钱分给别人,因此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家人。

但他却从来没想过,自己拉着儿子走的却是一条不归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张宏超还在河南一所高等专科学校上学,一天,张宏超到姑姑家和张书海一起吃饭。

吃完饭,张书海就把话题引到自己想到抢劫的营业厅上,他对张宏超说,那里面的钱有好几十万,连个保安都没有,要是到里面弄点钱花花,那可是太容易了。你要是觉得中咱就弄,不中就算了。

张宏超当时愣了一下,他没想到,一向严肃的的父亲竟然能说出这种话来。

但他却没有当场拒绝。

原来,张宏超的性格和张书海有点像,都有点好面子和逞能。

虽说从警校出来,也能找上一个不错的工作,但到底不如抢劫来钱快啊,被父亲的话动摇了心智,张宏超最终加入了张书海的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上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了大儿子的加入,张书海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他们不仅心理素质强,还有着极强的反侦探能力,每次抢劫,张书海都要求他的同伙戴上一次性手套,把枪支、炸弹什么的擦的干干净净,避免留下指纹。

因此,在最初几年的抢劫中,他们基本上没有留下过有用的物证。

而且,张书海还十分谨慎,每次抢劫,他都和张宏超从来不亲自去拿钱,而是负责在外围持枪警戒。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使再谨慎的一个人,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书海在当村干部的时候,留下了每天都看《大河报》的习惯。

在12.9抢劫案中,他习惯性的拿了一张《大河报》去包炸药,却没想到报纸上有自己的指纹,因此而留下了破绽。

而在被捕归案后,他一直嘴硬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行,直到儿子和其他同伙相继落网,他才最终交代了所有。

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就在民警将他带回专案组审查时,他还以为是例行公事。

却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落了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道理十分的简单。人一旦产生邪念,就必然会为自己邪念伴随的行为付出代价。

原本,张宏超可以拥有一份光明的前途,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至少平安顺遂,不会有什么大的意外。

但张书海的自作聪明、盲目自信,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己的家庭,还有至亲的儿子。

当一个人在想着犯罪的泥沼步行时,都应该想到,毁灭已经距离你为时不远了,这正是:作恶多端终有尽,疯狂到头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