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

大家对这句话应该不陌生。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

扬州民间也有不少“文化高手”,

他们的“出圈”表现令人佩服!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菜场画家举办个人画展

手上是柴米油盐,笔下是诗情画意。这句话形容的是在石塔菜场卖菜的赵卫红。因为在菜场一边卖菜一边画油画,2021年,她彻底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赵卫红送儿子进画室,年幼的儿子没能坚持下来,而她却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且“顶替”儿子,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2014年,赵卫红家庭突遭变故,为了生活,她来到石塔菜场打工。2019年,她才又拿起画笔,把“画室”搬进了菜场。

如今,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赵卫红举办了个人画展。为了回报身边人对自己的帮助,她义务为菜场的儿童上起了绘画课,而她自己梦想的热度,也慢慢地、悄悄地传给了孩子们。

保洁员创作两千余首诗词

汪雯是扬州一家工厂的保洁员,然而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诗友,迄今为止已经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诗最早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是从小热爱文学的她,喜欢写散文、随笔,也模仿着写点现代诗。

后来她创作的动力则是因为“苦难”。55岁的她,4年前因家暴离婚,独自带两个女儿生活。大女儿已30岁,无业,两年前患癌且已转移,每月治疗费自费部分好几千元。她的退休收入每月两千多,2020年又遭遇车祸受重伤,至今身上还留有钢钉,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为了生计,她还是在家附近做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收入2100元。

为了给孩子赚医药费,她带着一身的伤痕,像陀螺一样从早到晚转个不停。只有晚上,等一切都忙完了,在床上放个小桌子,开始创作,陀螺才能停下,她才是自己的。俯身拾起了文字,揉成丸药,一边吞咽,一边抗争,可谓煮字疗伤。汪雯说,创作仿佛就是把她的满腹辛酸苦痛,一摞一摞地从心里朝外搬。

这个从苦难中崛起的草根诗人,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被誉为“悲情诗人”,并于2021年加入扬州市诗词协会。

疫情封城一个多月,汪雯创作高产,写下50多首抗疫诗词,多视角反映扬州抗疫过程。正是这个时候,大家关注到了汪雯的诗词,她的生活和诗词创作经历,打动了广大读者。为此,扬州诗协于2021年9月5日编发了《一位女诗友的吟唱 扬州抗疫诗词专刊》,集中刊登了汪雯创作的部分抗疫诗词作。

目前,汪雯将自己的2000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并进行删减,正在着手准备出版自己的诗集。

弃商从文终成专业作家

顾坚,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在江苏兴化市。高中毕业后任乡村教师数年。1991年弃教从商,移居扬州。2000年开始业余创作。200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元红》,随后弃商从文,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作为描写当代乡村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元红》首先在网络走红,出版后一纸风行,一版再版,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被评论界誉为“继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的经典力作”,荣获江苏省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元红》这部处女作的空前成功,2009年3月,顾坚被录取到北京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在校期间修改完成了长篇小说《青果》,该书在2011年成功申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顺利进入81人大名单,同年10月,《青果》荣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2012年8月,又获得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随后,他又完成第三部长篇《情窦开》(也名《黄花》),并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至此,作为一名专业作家,顾坚完成了以《元红》《青果》《情窦开》组成的“青春三部曲”。顾坚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供职于泰州市文广旅局剧目创作室,兼泰州市作协副主席。

“半路出家”的

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

“盐运图”微缩模型全景。

在仁丰里,有一间名为“金木空间”的工作室,它的主人冯韬是一名“80后”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

说起制作古建筑微缩模型,冯韬可谓“半路出家”。他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成了北大青岛培训中心的一名老师。后来培训中心搬到南京,冯韬不愿离开扬州,便辞了职。在建筑设计师妻子的劝说下,他选择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新婚的冯韬和妻子去北京旅游,在故宫,他第一次看到了“样式雷”的烫样,这些清代能工巧匠的“手作”深深地震撼了冯韬。创业后,冯韬选择从头开始,自学微雕模型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他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古建筑微缩模型——一套滕王阁连带周边景观的微缩模型。当作品上好最后一道颜色,宛若真迹般呈现在眼前时,冯韬发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与满足漫溢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冯韬彻底痴迷上微缩模型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模型

冯韬制作的微缩模型常用于工程投标项目展示或展览馆陈列,虽然业务繁忙,但他仍在探索微缩模型发展的多种可能。如今,他已走进校园、举办培训,给孩子们上手作课。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展开,冯韬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红色文创”这一概念又成了他和妻子的创作思路主线。

门卫老汉成篆刻师

江都区有一位草根艺人,名叫胡桂才,年近七旬。他是一名门卫,但酷爱书法、篆刻,凭着数十年的刻苦学习,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鉴真书画院高级篆刻师、江都区十大草根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老1970年入伍,1973年退伍,分配在江都自行车车把厂工作。2003年下岗后,胡老来到江都仙城中学,成为一名保安。年轻时的他酷爱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篆书,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自费函授就学于河南书法函授院、上海师范大学篆刻函授系、陶行知艺术函授学校以及西泠印社篆刻培训班。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历时两年时间,用篆书书写了70首毛泽东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胡老的篆刻和篆书作品进行过多次展览。1998年2月在江都文化馆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1993年9月在上海博古斋艺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2014年在扬州瘦西湖举办篆刻书法展。

“油条哥”走进央视

2015年,王维忠因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一炮走红,歌手吕继宏点评:“你的音色相当华贵,比我的声音还要宽,还要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维忠平时在宝应广洋湖镇炸油条为生,他从小酷爱唱歌,常常是炸着油条,哼着曲儿,油条摊卖到哪儿,歌声就飘到哪儿,镇上的人都习惯称呼他“油条哥”。其主要作品有《我是油条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9岁上学时家里有个老式的收音机,那时候我经常听到《白蛇传》《珍珠塔》这类剧目,听得多了也就学会了,大一些后听到蒋大为、阎维文的歌曲一下子就着迷了,做什么事,都情不自禁地哼唱着,根本停不下来。一有机会,还跟朋友去练歌房飙歌,闲下来对着镜子唱,用手机录下来,对比着唱。”王维忠唱歌的功夫,都是自己苦练而来,他唱的淮剧《刘贵成》选段得过全国淮剧票友大赛一等奖。

核雕爷爷守艺20年

在小秦淮河边,常年有一位老人在雕桃核售卖,他就是78岁的王安春老人。

王安春是高邮临泽人,2002年到扬州,其间卖过蔬菜、收过废品,最终靠核雕挣钱,在扬州买了房。20年的时光,他用勤恳付出收获了安定生活和一批忠实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起核雕爱好,王安春说,他做核雕源于8岁时的一次发现。当时,王安春到兴化的舅舅家玩,发现舅舅手上戴了个桃核做的小猴子,尽管他好言相说,但舅舅始终不愿意送给他。他便暗下决心,要自学核雕。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琢磨核雕。琢磨了约两个月,他就可以将十二生肖雕刻得惟妙惟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客一边挑选核雕作品,一边会询问价格。王安春总会重复一句话:“5元,以前是5元,现在是5元,以后也一直是5元,永远不涨价!”

文化兴则国运兴,

文化强则民族强。

扬州的民间“文化高手”很多,

以上这些只是其中的部分代表。

他们的“出圈”表现,

让人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

东亚文化之都扬州的实至名归。

文化名城扬州值得所有人点赞!

冬季来临

大家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

一定不要忘记做好个人防护

出行戴好口罩

平安过节

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