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

中韩两国18日同时发布两条消息:

18日,“中汽协会数据”微信公众号发布宏观数据称,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600万辆,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也保持稳定增长,且增速高于同期产销。工信部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出口整车达到创纪录的201.5万辆,比2020年猛增90.1%。

韩联社18日报道称,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当天发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韩国汽车产量和内销同比双双下降,出口则同比增加。数据显示,去年韩国汽车产量同比减少1.3%,为346万辆;内销同比减少8.5%,为173万辆;出口增加8.6%,为205万辆。

两国汽车整车出口成绩几乎拉平,上述两条消息也令韩国五味杂陈,韩国半导体、电子、船舶等优势产业,正在和中国的竞争中不断缩小。韩国媒体对此反应迅速,从16日开始连续报道,表示随着中韩很多产业已经从互补关系转向竞争关系,未来两国汽车行业也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韩国:汽车出口为啥会下降

韩国从60年代初期开始造车,少数车企开始以C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生产美国汽车。1973 年, 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底盘技术, 1975 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 并大量向非洲出口。进入80年代后,韩国将汽车出口确定为基本国策。1987年韩国汽车工业就已经实现了20%的出口比例。也是在那一年韩国汽车工业产值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媒体报道截图

韩联社报道称,韩国整车出口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315万辆,但此后开始下滑,2020年为189万辆,时隔16年再次跌破200万辆大关。韩国整车出口一度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日本,但2016年被墨西哥超过,挤出前三。韩国现代汽车等企业为了回避关税并节约生产成本,产能大量移往海外,这也导致本土生产的韩国汽车出口量下滑。

中国:为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追求强车梦的中国,去年出口整车首次破200万辆”,韩国《亚细亚经济》的报道称,中国车企凭借庞大内需市场和逐渐提高的技术实力,去年整车出口突破200万大关。同时,尽管面临车用半导体不足和新冠疫情持续等不利因素,但去年中国整车仍旧生产和销售了2608万辆和2627万辆,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突飞猛进,去年销售甚至达到352万辆,而今年甚至可能突破700万辆。已经有声音认为,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正在以本国为中心重组国际电动车供应链。即使在韩国主力推动的氢能源汽车方面,中国也毫不掩饰其发展雄心。中国已经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上试运行600辆氢能电动汽车,而2025年中国氢能电动汽车销量有可能达到10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整车出口鼓励政策,且国内汽车行业的品质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推动中国整车扩大走向世界。中国国内汽车销售量已经连续3年下滑,因此需要海外市场消化巨大汽车产能。韩国汽车研究会议去年的报告显示,中国整车制造商正加大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地区看,中国车企瞄准了俄罗斯、东欧、中南美、东南亚、中东等收入虽然不算很高但与中国关系良好的国家,车种主要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卡车或商务车市场。

除此之外,在上海设立整车制造厂的美国特斯拉也助力中国整车出口。去年中国出口电动车31万辆,其中特斯拉占16万辆。目前,牵引中国整车出口的主要是吉利、长城等本土企业,同时蔚来、小鹏等电动车厂商也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有分析认为,随着世界即将进入电动车时代,未来中国整车出口量还将继续增加。

德国: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

除了韩国,另一个汽车大国德国,也一直紧盯中国汽车同行。“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德新社16日报道称,位于德国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的CAM 汽车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报告称,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创新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汽车制造商进步最大,正日益追赶世界市场的行业领导者。 这一报告比较了自 2016 年以来 80 多个汽车品牌的系列车型的创新举措。结果显示,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仍居全球最具创新性的汽车集团前三。紧跟德国三大车企的是特斯拉,它在续航里程和驾驶员辅助系统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第五到第七名则依次是现代、福特和 Stellantis。日本制造商已经失去创新实力,丰田只排名第 13 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三个汽车制造商跻身榜单前十。比亚迪的创新指数提高了303%,从2016/2018周期的第 20 位上升到2019/2021周期的第 8 位。长城则上升164%,从第 18 位攀升至第9位,吉利则从第 6 位下滑至第 10 位。

CAM 汽车研究所专家布拉策尔表示,比亚迪的崛起主要是通过广泛的电动攻势,在各个细分市场生产了大量纯电动汽车。长城的崛起则主要依靠基于手势的自动泊车功能等新技术。随着全球汽车行业进入电动车时代,未来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中国车企和特斯拉,将对老牌制造商发起更大的挑战。

来源:货殖说,作者张静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