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军旅生涯

汪万英

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双桥社区,84岁的王万长老人头戴咖啡色雷锋帽,身穿藏青色羽绒服和裤子,脚穿棉鞋,胸前挂着中朝友谊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皮肤白皙,精神矍铄,脸含笑意,坐在火炉边,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他的十年的军旅生涯

王万长老人1938年6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省石柱县西沱镇双桥村,因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1955年12月,他主动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个子太小,军装都穿不抻展。翻山越岭两天到石柱,又徒步经高镇到丰都集中,再乘船下武汉坐火车到安东(今辽宁丹东),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看到朝鲜地面上有不少打烂的的坦克、汽车和大炮。不习惯吃面食的四川士兵将馒头扔下,朝鲜的小朋友们追着火车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3月,火车在朝鲜新义州停下,接受联合国工作人员检查后,晚上达到朝鲜的新海岸。王万长所在的连队属于步兵部队21军61师,军部在朝鲜新昌银山火车站。新兵们下车后,随原来的老部队背着草口袋背土、挖渠道干了一个月,然后分散到各个连队。

王万长被分到182团通讯连通讯排当通讯兵,主要负责架线。部队出战时,他把一个线滚滚用绳子穿起背在身后,边跑边放线、架线、安装电话机;撤军时他一边用手摇线滚滚一边收线。有一次,部队为了夜间练习打靶,王万长在空中安装高压照明线,一不小心腰杆触碰到连接的地线,顿时燃起一团蓝幽幽的火焰,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双手死死抱住木电杆才没被甩下来,但腰部被烧伤,他也因此获得连队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队用大石头修了营房。当时的生活很艰苦,一日三餐,一顿高粱米,一顿大米,一顿面粉馒头,这些都是从祖国运送过去的。王万长他们每个礼拜要帮当地老百姓砍柴、盖房子等干半天活,老百姓非常尊重和爱戴志愿军,路上遇到都要举手敬礼,还经常用牛车拉着大米、土豆来慰问。

王万长非常好学,天天跟班长学写字、写信,增长了不少知识,跟老百姓学会了很多朝鲜话:“阿玛尼——妈妈”“阿巴几——爸爸”“高马思密达——谢谢”“卡比莫过——吃饭”“肌病卡索——回家”“巴黎巴黎——快点快点”“天噶几——辣椒”“怕噶几——水瓢”……还跟老百姓学会了唱朝鲜歌曲、跳朝鲜舞蹈。说起在朝鲜的日子,王万长情不自禁站起来手舞足蹈,边唱边跳起了欢快的朝鲜《丰收舞》。

王万长说,当时的朝鲜人民军装备精良,穿着也很漂亮,部队有很多女兵。他们看到志愿军都是七九式或三八式的落后装备,有点瞧不起。他们打仗有猛劲,但缺乏韧劲,往往守不住山头,感觉打不赢就撤军,不像志愿军,哪怕只剩最后一个人,也要把山头守住,人在阵地在。一仗打下来,人民军对志愿军佩服得五体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尔也会遇到敌人的冷炮。一天,敌人一发炮弹打下来,十几名战士不幸遇难。

当年美国、苏联都有很多“战术核武器”,为了保证在敌人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我军还有继续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1957年冬天,在朝部队模拟了一场原子弹爆炸演习。部队用能装几百斤的大油桶装满炸药和柴油点燃,顿时黑烟滚滚,火光冲天,像一朵蘑菇云,爆炸时冲击波很大,可以把房屋吹到。爆炸5分钟后,各种飞机、火炮、迫击炮向目标区域发动轰炸,接着坦克、汽车一起出动。寒风呼啸,积雪没过膝盖,天气异常寒冷。王万长他们戴着防毒面具,穿着防毒衣和防毒鞋,脚朝爆炸的方向趴在雪地上,呼吸都很困难。演习期间全团不准开灯,四周一片漆黑。向“敌人”进攻时,士兵看到天上发射的照明弹就赶紧趁着亮光往前跑。一辆坦克转弯时司机因视角盲区看不到后面的士兵,瞬间碾压上去,士兵壮烈牺牲。部队每年给战士发的一套棉衣,由于没有换洗衣服,一年下来穿得油光发亮、破烂不堪,戴的黄色毡帽也不能御寒。演习了七天七夜,虽然条件极其恶劣,但战士们十分乐观,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

1957年部队改为军衔制,王万长被评为上等兵。当时提倡向苏军学习,夏天戴一顶船型帽子,一走路就掉下来,很不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7月王万长所在部队准备第二批撤回中国。撤走前,战士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把房前屋后弄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把剩余的东西全部给了当地老百姓,还和他们联欢。回国时,朝鲜政府为王万长颁发了“中朝友谊”纪念章,一个朝鲜司机开火车把他们送到辽宁安东,再由中国来接的司机开回祖国。途经唐山和天津时,大量市民载歌载舞前来慰问、欢送。之后火车一直把他们拉到山西太原,王万长他们被分到原平县。因为部队没有房子,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

1959年春,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部队组织了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军方队,王万长被挑选上,到北京来源飞机场集训了大半年。10月1日这天上午10 时,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杨勇陪同下检阅各部队。王万长身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英姿飒爽,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清楚地看见毛泽东主席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同年秋天,王万长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到青海玉树剿匪(残余的国民党特务造谣、挑唆当地老百姓当土匪反对新政府),临走时部队将养的猪全部送给了当地老百姓。淌过清澈见底的通天河,走过荒凉的火焰山时,战士们挖起长在地下、寸余长筷子头粗的“唐僧果”,吃起来又甜又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骑马到达唐古拉山,这里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呼吸不畅,战马艰难地行走在两尺深的雪地中。王万长他们用捡拾的牦牛粪做燃料烧水,眼见水在锅里沸腾,用手一摸,水却是冷的。这里气候十分恶劣,天气变化大,才看见太阳高挂,一会就呼呼刮大风下大雪。

国庆节后的一天,王万长他们向敌人冲锋时,机枪手陈正田刚扛起机枪,敌人一发子弹正好打中眉心,陈正田当场牺牲。战斗结束后,王万长忍住悲痛,用铺盖把陈正田裹好用马驼回来,埋在玉树军区烈士陵园。

攻打“卡一铺”的山洞牺牲了不少人。“卡一铺”山洞在一座孤山内,前面是几百米高的悬崖,上面有个洞口可以下去,半山腰有个洞口可以进出,洞里有国民党残留下来的官兵和几百个土匪。洞里有水,敌人在洞里储存了充足的粮食和牛羊肉,吃几年都不是问题。土匪用叉子枪搁在地上守在半山腰的洞口,不时向外放冷枪,枪法又稳又准,只要对面被看到的战士都会被射中。一个战士偷偷爬到山顶,在上面洞口外放几箱手榴弹,不时扔一个进洞去,由于洞内地形复杂,根本炸不到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士们埋伏在对面山上。排长隐藏在一块大石块后面,拿起望远镜刚站起来就被敌人打冷枪,只听“叭”的一声枪响,正好打在他腰间挂的水壶上,子弹漏穿漏过,所幸没伤到身子。

战士们对洞里喊话劝降,土匪根本不理睬。连队要求一个月拿下山洞。临近期限,战士们心急如焚,万般无奈,只好佯装“火攻”。他们吊着绳子爬到山顶,从洞口用枪往里喷火。一时间洞内浓烟滚滚、烟雾弥漫,气味难闻有毒,土匪们又惊又怕,只好把武器用绳子捆住从中间洞口吊下来缴械投降。

“当兵十年,在青海剿匪最艰苦。”王万长叹口气,摇摇头说。这里空气稀薄,夜晚奇冷,来自内地的他们很不适应,走得快一点都会气喘吁吁。打仗时,没有油盐、生熟不分,饱一顿饥一顿;宿营时,哪里黑哪里歇,一块黄油布一张毛毡,席地而卧。带的粮食吃完了,只能猎取野马野羊维持生活。行军路上,冻成冰疙瘩的马肉羊肉,即使满嘴都是钢牙,也无法下口。王万长因此得了胃溃疡和风湿。剿匪回来,他的头发乱得像一把破扫帚,头上、身上爬满虱子。

后来王万长随部队住在玉树军区的朱坝寺。一天传来消息有四五个土匪化妆成当地老百姓,赶着一群牛羊和牦牛在前面。部队立即调集持有机枪步枪冲锋枪的12名精干骑兵,王万长冲在最前面,不到一个小时就赶到那里,土匪却藏进了一个尼姑庵。王万长他们召集尼姑审问,让一个会讲藏语的联络员当翻译,很快找到土匪的藏身之处活捉了土匪,一百多只牛羊也全部缴获。

1961年王万长转业到属于地方性质的青海省共和县卡把卡民警部队,在劳改农场工作。后来连队调到黑龙江省嫩江县齐齐哈尔劳改农场,王万长他们改为公安兵分散到各单位。

1964年王万长退伍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当了20年的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继续为保家卫国尽忠尽责。

“我的四个孩子都已成家乐业、儿孙满堂,我和老伴每个月有社保金不担心没钱花。现在老百姓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政策真是好啊!”王万长老人感慨万千,幸福洋溢在脸上。

面对新中国初建时的一穷二白,面对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成千上万个王万长挺身而出,万里奔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天寒地冻高原剿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新中国。请历史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