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古道地处乐清清江镇蒲新村,北连奇秀雁荡,南邻浩淼东海。 蒲新立村已有八百余年。南宋时有周、张、沈等姓氏,至元年佑甲寅(1314)年,卢氏始祖泮因奏疏被斥,归隐徒居蒲川。自此建祖墓十八圹,生七男,至今巳传二十六代。村有古迹龙山古道、抗倭烽火台遗址、民遭基坦、盛八公殿、陈十四宫、卢氏宗祠(建于清康熙34年间)、节孝坊、弓洞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古道始建于明初,为南北通衢,更为抗倭要道,时清北东部为下山洋,清江片区叫荡洋。通往乐清县西之路皆绕山而建,故龙山古道系芙蓉东部、白溪南部赴乐清、虹桥必经之道。卢氏先贤曾在此浴血抗击倭寇,立下不朽功勋。龙山古道重建于2015年秋,由蒲新村乡贤卢明利出资。

建成后的龙山古道,全长约2200米,沿途建有山门广场、牌楼、五个亭(宏德亭、鸿运亭、红福亭、弘道亭、九龙亭)、青云门、瑞宝塔、道德经广场、二十四孝长廊、烽火台、瑞宝塔、九龙塔、蒲新亭、光明顶和月亮、太阳、莲花三大平台。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相辅相成。既可领略山川风光之秀丽,又能感受历史文化之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门广场(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福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玉公讳康福,生于顺治丁酉年,卒于康熙戊戌年(1657—1719),享年63岁。碧玉公从小学文习武,中年举乡试,顶服荣身。按现在的说法,碧玉公是拥有“铁饭碗”的人,在村中颇有威望。

康熙初年,为断绝东南各省对台湾的供应,清政府下达“迁海令”,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村内人口大增,农田稀少,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若遇动乱灾荒,甚至有人饿死。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救济乡亲的难题摆在眼前,碧玉公深感忧虑和责任重大。

后来,碧玉公出访福建,发现当地农民普遍种植蕃薯,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不仅味道好,而且产量高,可抵半年粮。碧玉公遂将一批蕃薯苗带回故里。正逢冬麦欠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蕃薯耐旱耐涝,也非常适应山间荒地,以星火之势广为发展种植,哺育蒲川儿女。

因碧玉公引种蕃薯解决农民温饱,造福乡亲,故立亭为念,曰:“红福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道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素公讳永礼,是蒲川卢氏第十二世祖,生于明万历癸酉,卒于明朝未崇祯甲申,享年71岁(1573—1644)。自幼熟读诗文,秉性耿直,品行端正。因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又中,遂回乡务农。那时正值奸臣魏忠贤当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农村经常闹饥荒,村民常年靠野菜充饥,生活十分穷贫困苦。承素公尽管自己深受其害,却非常希望帮助乡亲们改善生活环境。

天启六年仲春的一个早晨,承素公被祖父素安唤到床前,告之夜里做的一个梦。梦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金甲神,神情端庄,古仙模样,全身放射万道光芒。金甲神说,岭头门是一块风水宝地,适宜居住,如果能为他在这里立庙塑像,他必能保佑蒲川子孙世代福祉。梦醒时分,祖父立即将自建庙奉神,为民祈福的承诺传达给承素公。承素公遵照祖父的嘱托,发动村民建造庙宇,建好后,仿佛金甲神暗中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承素公为民谋福,言必践,行心果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设“弘道亭”,以纪念祖先,宏扬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运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年间,龙山古道中途有一块巨大的红石岩,像一只高耸的龟背。据说这只龟原是东海龙宫的仆人,有1800年的道行,因为奉命出海执行背山任务,没有按时回归龙宫,被海神施展法术定在龙山脚下。龟背有涓涓流水常年不断,村民上山、出行必要经过此处,每次战战兢兢爬着过去,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不是皮肉乌青就是鲜血直流。

公雨公率领众子孙在红石岩脚两边各挖一个水潭,又在岩背中间凿出一条龟纹般横沟,将水引至潭中。自那以后,行人到此既行路方便,又能饮清澈凉爽之甘泉。饮水思源,公讳天云,新建凉亭皆音谓“鸿运亭”,让行人过此亭,皆得“鸿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山耸立于清江北岸,北靠雁荡山脉,东临东海之滨,山上环境清幽,空气清鲜,登此山如入仙境。

明末崇祯(1628—1644)年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灾荒、温疫遍起。相传那年农历八月十五,村中长者老端公夜里梦见一个白色神猴,自称白猿猴大帝,奉观音大士之命施神水为九龙山洞府,能治民百疫。老端公和几个青壮年寻到九龙洞闪,果然在幽深洞府里探得一股清泉,泉水击石,淙淙作响,却不知源头何在,真乃神来之水。据说当时确患病者饮此泉水而疾症痊愈,于是名声远播。

九龙半山腰大岩脚下,有一座九龙亭,为报白猿猴大帝圣德,老端公和其弟老雅公召集村民在九龙亭右边建殿供奉香火。民众踊跃助资,遂建成五进大殿,内供白猿猴大帝等诸神之像。这白猿猴大帝保佑各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着村民的安康。尤其是那股清泉,从上古流淌到今,不枯不冻,每个人到此都会开怀畅聊。人们都说这里求财得财,求子得子,非常灵验,于是一年四季朝拜者不断,香火旺盛。农历八月十五是白猿猴的寿日,九龙亭大殿前更是人山人海,方圆几十里的善男善女都到此求神拜佛,祈福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宏德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宏德亭的故事与公霞公捕虾有关。公霞公讳天雯,生于康熙戊戌年,卒于道光癸未年(1717—1823)。因其高寿,后世称他为“五代荣一太公爷”。公霞公天资聪颖,襟怀磊落,文采和道德都有可取之处。因家事繁多,故舍弃科举之志,守家务农为生。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陶渊明般,到也自得其乐。

乾隆已丑年初夏,台风大作三昼夜,第四日放晴,公霞公清早去田间排水,隐隐见水田中有一似弯刀般的怪物,定睛一看,竟然有一青皮大虾卧在稻田中,眼睛圆鼓,体态弯顺,柴刀般大,实为罕见,公霞公就把大虾带回家中。

天有长庚星,海有老人鱼,公霞公捕到大虾,也是福寿绵长之征,非偶然也!公霞公科子疏孙,五世同堂,享尽天伦之乐,105岁含笑而逝。后人谓其那有德有福之人,谓“宏德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宝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宝塔耸立在九龙山半山腰,石材取自杨府前的风水墙,垒石工艺复杂,蒲新村当代著名石匠卢衍间师傅参加设计并建造。塔身雕刻精美图案,塔顶有一颗罕见水晶明珠,采日月山川之精华,日夜绽放光芒,佑风调雨顺,众生安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德经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道在设计建设中,设置了月亮、太阳、莲花三大平台,将易经原理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太阳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亮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花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云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府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倭烽火台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古道碑记,记录了龙山古道历史和重建的经过,永载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孝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廊的顶部绘制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可教育后人,激励下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景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东看,可以看蒲川全貌和浩瀚东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南看,是乐清湾之滨,清江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西看,是九龙山主峰最高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北看,是绵延起伏的雁荡山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九龙山上看到的日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色下的清江

九龙道观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道观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长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项加明/故事编者

图片: 陈祥知/项加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