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获得老师颁发的奖状了。

别看那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却代表着一种荣誉,在小学生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捧着奖状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总会觉得特别骄傲、自豪;把奖状拿回家里,递给家长,也会收获家长的赞美和奖励。

更有些孩子喜欢把历年来获得的奖状贴满墙壁,抬头望去,红红火火的一片,心中也会觉得美滋滋、喜洋洋的

可那些没有获得奖状的孩子,难免会觉得心里酸酸的,很是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班里只有一个孩子没得奖状,家长与老师产生矛盾

这不,有个小学生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他上的一个英语培训班有二十多位同学,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项。

一段时间后,每个同学都获得了奖状,还被老师安排拍照,唯独这个孩子什么都没有获得,这不免让他的心情十分失落。

孩子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又看到了老师发在群里的获奖照片,其中没有自己孩子的身影,便认为老师冷落了孩子,会给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带来伤害。

于是这位母亲向老师表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请老师告知一下发奖状的时间,哪节课孩子可以请假,就可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说这个要求也不算很过分,但让人意外的是,老师竟然将这位母亲移出了群聊。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些过分,可实际上,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

这个孩子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做到全勤;老师规定的打卡阅读任务,他也没有按时完成,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比不上别的孩子,确实不够资格获得奖状。

而且关于奖状的问题,这位母亲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质疑了,上一次在她的力争下,老师不得不给孩子补发了一个安慰性的奖状。

没想到这次她又在群里质问老师,让老师觉得十分无奈,老师认为她更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二、究竟是家长太敏感,还是老师太冲动

二、究竟是家长太敏感,还是老师太冲动

老师和家长关于奖状的争论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大家各持己见,认为老师和家长都有做得不妥的地方。

首先是家长对奖状过度重视,放大了一张奖状可能对孩子心理起到的作用。

其次是家长过于敏感,将奖状和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划上了等号,认为老师是在故意“针对”孩子,却没有反思自己有没有督促孩子按时上课、及时完成各种任务,有没有提醒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家长和老师在沟通中都存在过于冲动的问题。家长不赞同老师的做法,可以私下沟通,不宜公开“叫板”;而老师也应当积极协调,而不应该采用消极、不礼貌的做法,把家长从群聊中“踢”出去,导致小问题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用奖状激励孩子,过少过多都不合适

三、用奖状激励孩子,过少过多都不合适

一张奖状会引起这样的问题,也着实让人深思。

奖状对激励孩子确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孩子,一个小小的安慰奖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在这方面也不必过于“吝惜”。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矫枉过正——不要过度采用奖状这个激励手段,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

相信很多家长也已经注意到了,现在孩子们的奖状越来越多,各种名头的都有,有时一个孩子一学期会得到十几张甚至几十张奖状,但里面真正有“含金量”的却并不多。

比如有的孩子一学期就捧回了“四好学生”“阅读之星”“爱心天使”“环保卫士”“朗诵明星”等一大堆奖状,所谓“物以稀为贵”,这么容易就能获得的奖状,孩子们还会珍惜、重视吗?

所以说,奖状激励应当适度为好,每学期的奖励次数不宜过于频繁,奖励名目不宜过多,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奖状”的感觉。

而且奖励时最好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长,颁发有针对性的奖状,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激励的效果也会更好。

此外,老师和家长都要教会孩子合理看待“奖状”。如果孩子因为未能获得奖状感到伤心、沮丧,老师、家长可以及时安慰,并给予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你对“全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获得奖状”的事情如何看待?你认为奖状激励是不是越多越好?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和我一起讨论吧。